让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每个家庭的深深关切,也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市是湖南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市州,也是全省老龄人最多、老龄化率最高的地级市。2019年,共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139余万,老龄化率23.12%,按国内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今,全市老龄人口数依旧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增长。面对数量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每一位老龄人都能有尊严地安享幸福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聚焦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为老服务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5个指导性文件,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孝老的社会风尚,全市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正赓续描绘出一幅“老有所养”的美好画卷。
“十三五”期间,市民政局积极推动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保障,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每年用于养老服务业扶持补贴资金近7000万元,每个区县(市)已建成1家公办福利院和1家以上民办养老机构,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农村敬老院或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927个。其中,养老机构243家,2684个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床位近4万张。
同时,我市持续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每个区县(市)明确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作为实训基地,开展对老年协会人员、家庭照护人员、志愿者等涉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2017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各类为老服务人员近万人,1200多人取得了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府对取得了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并在市城区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从业人员,给予经济补贴。此外,我市还发展了一批养老社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社会各方参与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
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有效服务供给
“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时就和大家一起在活动区看看电视。”在福寿颐康园万寿楼的走廊内,80岁的周奶奶正拄着拐杖,慢慢地来回溜达。老年人步伐略显蹒跚,但与刚来养老院时足不出户的状态相比,已经好了太多。这主要归功于福寿颐康园的医护人员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整套健康管理计划。“许多刚来的老年人都不爱出门,在护工的带领下,住久之后就都爱出门参加娱乐活动了。”该机构工作人员李凤英说,现在养老院发展越来越好,很多老龄人家属都愿意把老年人送来,有时甚至一床难求。
福寿颐康园是一家集社区养老、公寓养老、安宁疗护等为一体的“四星级”养老机构。现有养老床位706张,医疗床位60张,可容纳入住老龄人766名。该机构还有老年病医院与职业培训学校,配备有DR、彩超、心电图等多项医疗设备和可同时容纳150人培训的多功能教室。为入住老龄人提供从出入院管理、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晚年的幸福生活一体化服务,真正体现了“医养相结合”。
“想把他们送去养老院,可我又不放心。”家住武陵区的向先生常年在外务工,无法照料父母一直是他的遗憾。好在向先生在“我的常德”APP“常德养老”模块里发现了福寿颐康园,他果断选择了这家有着不错口碑的养老机构,并在实地考察后将老年人送了进去。如今,两位老年人已在养老院住了一年多,向先生定期前去探视,双方都挺满意。据悉,为引导养老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入住老龄人服务需求,市民政局积极培育了一批服务优良、管理规范、老年人满意度高的养老机构,以辐射带动全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老龄人养老需求结构从“生存型”逐步向“舒适型”转变。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市民政局积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促进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龄人聚集。同时,鼓励引导养老机构采取内设医疗机构、定期巡诊等多种方式开展医疗服务,增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努力让老龄人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为确保养老服务市场放得开、管得住,市民政局持续健全监管机制,完善老龄人福利待遇,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老龄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自2017年起,市民政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连续四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清除养老机构消防、食品等安全隐患,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期间,共累计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87余处,撤销养老机构16家。
关爱特困老年人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午休过后,住在常德市嘉乐园寿星公寓的70岁老年人谢奶奶,又去主动找工作人员聊天、谈心了。每每说起现在生活的变化,她的脸上就会露出一丝笑容。谢奶奶是府坪街道的居民,2007年丧偶,唯一的儿子于多年前去世,系社区“三无”人员。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她长期精神抑郁、疾病缠身,独居在小区廉租房内,仅靠每月7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腿疾、腰疼越来越严重,连日常买菜都成了难题。2017年底,相关部门为其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生活有了大变化。
3年来,嘉乐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隔两天风雨无阻地送菜解决了老年人买菜难问题。只要老年人有需求,无论家政保洁服务,还是全程陪诊服务、代办服务,都做到随叫随到,每月还可享受到洗头理发、清扫整理室内卫生、精神慰藉等周到服务,让老年人甚是开心。
“这一年来,我们都吃得好住得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石门县三圣乡的老年人们纷纷说道。10月初,该乡民政所联合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及党员先锋队组成了医疗服务小组前往河口敬老院,为28名老年人统一进行免费体检。体检中,医疗服务小组制定了具体方案和服务工作流程,细致地为每位老年人进行了血压、心电图、B超等常规性检查。对患有疾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医护人员更是呵护有加,或搀扶或到床前为老年人做好每个检查项目,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给老年人们耐心讲解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指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低保家庭老龄人5.4万余名、特困老龄人2.9万名、失能半失能老龄人14.4万名,农村留守老龄人5.1万名。自2015年开始,我市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对全市9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对65岁以上低保家庭老年人发放基本服务补贴,确保了这些特殊困难老龄人能够安享晚年。
家家有老年人,人人会变老。接下来,市民政局将始终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牢牢把握人口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居)办得起、村(居)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推广“物业+养老”“家政+养老”“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使社区(村)居家服务设施达到100%全覆盖;加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力度,确保全市养老护理床位达60%以上,让我市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安享幸福晚年。
社区居家养老“家门口”的专业照料
68岁的杨爷爷早年因中风而导致如今行动非常不便。老伴去世后,有困难也不知道找谁求助。“我们在搞人口普查时认识了他,他对‘智慧养老’很感兴趣,于是就帮他在手机上安装了‘我的常德’APP。”三闾港社区工作人员刘芬说。从那之后,杨爷爷一有需要,就在“常德养老”平台上下单助餐、助行等服务,还能呼叫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2020年,养老服务成功登陆“我的常德”APP,打破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域限制,实现老龄人助餐、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内容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释放了居家养老的发展潜能。目前,全市已建成为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12个,不仅能开展多项便捷服务,还拓展了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
深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寒,但位于武陵区东江街道浮桥社区的“长者之家”却是格外温馨舒适。在这个社区老龄人照护中心里,娱乐室、图书室、电影院、食堂一应俱全,社工与志愿者细心地为老龄人提供着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天天都开心,这日子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74岁的老年人宋国华感叹。“长者之家”是浮桥社区为本地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符合低保、孤寡老年人等条件的特殊人员提供的一个日间社区养老场所,还会在工作日提供免费午餐、心理咨询、医疗保健等义务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高加蓉介绍,目前“长者之家”
姓名:
年龄: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