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上海互联网医院为老龄人看病配药难“破圈”

 

2022/11/18 21:46:22 ('互联网')



  眼下,上海市级医院都已开通互联网在线咨询服务,6家公立医院还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对老百姓来说,“在家看病、送药到家”真正实现了。

  从本周一开始,上海市级38家医院在陆续恢复门诊和部分专家门诊之际,门诊预约制逐步推开微信预约、网络预约等多样式预约方式。

“互联网+医疗”在上海跑出加速度,看病迈入新预约时代,“在线看病”考验的可不仅仅是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能顺势“破圈”解决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年患者适应看病新模式的速度比常人想象中要快。

  直击预约时代的医院:有老年人10分钟就搞定

  今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单日门诊量维持在4000人次左右,仅为往年同期的四成左右。跳出数据细细观察这家医院,除早晨7点30分-7点50分门诊大厅外有“北欧式”排队,需要30分钟“快速消化”队伍外,此后一整天,医院的门诊大厅、各大诊区都没有出现人群聚集情况,“就诊舒适度”还是相当宜人的。

  那么,门诊预约制推开后,市民尤其是老年朋友感受如何?

3月2日,周一,九院一早就迎来一批就诊市民,一对戴着口罩、护目镜的老夫妻在人群里尤为显眼。

  老夫妻都是慢性病患者,一个来看高血压,一个来看糖尿病,因为疫情关系,“躲”在家里三周没出门,这是疫情后第一回出门——因为药吃完了。

  为什么不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配药?老夫妻回答:以前就去社区看过,药品是有的,但生产厂家不一样,“我们习惯吃这个厂家的药,换了,心不定,血压、血糖都要控制不好了。”他们还补充:知道九院恢复门诊了,提前预约好门诊。“预约看病很方便,根据预约时段来,十分钟看好毛病配好药,搞定!”

  让这对老夫妻开心的是,花了十分钟时间,就抱回了三个月的药量——为减少医院不必要交叉感染,上海在疫情期间推进“慢病长处方”政策。

“三个月后,疫情肯定过去了!”老先生心直口快,此行唯一“不满”是没想到门口排了一会儿队,“好久没来看病,没想到门口要填那么多表(疫情相关流调表格、承诺书)。”医务人员解释:老夫妻由于不知道可以在线提前填写流调表格,所以当天走的是“人工通道”,下次“在线填表”可省掉现场排队时间。医生也反复关照这对老夫妻:医院已开通免费在线咨询服务,服药有疑问就在线问。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听说医院从本周开始恢复门诊后,有老年朋友没把“预约”当门槛,也有老年朋友“被难住”。

  在以老年疾病为诊疗特色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70%就诊者是60周岁以上人群。华东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钱敏说,医院计划在两周后推行门诊全预约,但依旧保留现场预约。原来,就在前期调研中,很多老年朋友表露心声:最好不要搞网上预约,太麻烦。

“不少老年人不习惯用智能手机,有些人有手机,但出门不用流量。”钱敏直言,门诊全预约有助于推动更好的就医秩序,减少交叉感染,是医院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如何帮助老年朋友度过这段“阵痛期”,医院管理部门正在思考,并加紧制定对策。

  小辈口述:“带老年人冲浪”起初崩溃,后来尝到甜头

  这两天,华东医院门急诊办公室正忙着筹备一件事,在门诊大楼显眼位置及“华东医院”微信服务号平台发布公告,告知患者院方即将推行门诊全预约,并附上详细的微信预约及电话预约流程。

“老年朋友可通过子女帮助预约,也可自行电话预约。”钱敏介绍,医院各科室还推行诊间预约,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朋友,医生可直接为其预约复诊时间,下次如期赴约即可。

  连日来,各大医院都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告患者书”,广而告之“看病新预约时代”的来临,以及多种预约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医院都提到,一方面医院将切实做好服务,不断优化细节;另一方面,也呼吁小辈帮助家中老年人“搭乘上这辆互联网看病快车道”。

  王女士家中有四名老年人——自家的父母,还有公婆。“预约就诊”在上海并非新事物,只是在疫情期间加速、加大范围推开,王女士一家,倒是已度过“阵痛期”。

  王女士坦言,不同老龄人对网络适应程度不同。比如,她教自己的母亲两三回后,她如今在线预约已驾轻就熟,还学会分时段预约;而她的公婆适应速度就稍慢些。

  因为疫情的关系,公婆在学会在线买菜后,也开始学习“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唯独一条“红线”依旧不敢逾越——坚决不敢绑定银行卡,于是,王女士和先生定期给老年人微信转钱,支付在线挂号、就诊期间的自付段绰绰有余。

“教老年人在线预约,一开始真的崩溃,说十遍听不懂,就让第三代——孙子孙女去教。00后的做法是,手机拿来三下五除二直接预约好了,老年人等于还是没学会。我们第二代只好继续去教老年人,写笔记,画路线图。”王女士感慨,父母也不希望去医院“头挤头”,渴望子女“教学”,子女度过“崩溃的陪跑阵痛期”,采取一些“傻瓜式教学”,今后也能享受不用次次为父母预约跑医院的轻松。

  医院:致力“打造老年友好界面”,跑再快也不会落下老年人

“门诊预约制”在上海医院已推行多年,有大众基础。疫情之下,实现更有序诊疗的预约制,已经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记者了解到,眼下,各家医院正加紧制定、推出适合本医院就诊者特征的“配套服务”。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是上海最早推行门诊全预约的三甲医院,历经整整五年摸索,在这次市级医院推行预约制的进程中,几乎实现“零时差”接轨。

  记者了解到,该医院目前有七大渠道预约——微信、官网、电话、医生诊间、门诊现场(便民服务中心)、各楼层自助机以及病房。

  微信、官网、电话预约并不难理解,记者发现,有特色的是这里的医生诊间预约,就诊者就诊结束后,如果医生认为需要复诊,可以直接在医生诊间的工作电脑上帮患者拉卡预约下一次就诊。

  门诊现场预约也类似,患者当次就诊完毕,可以去门诊便民服务中心预约下一次就诊时间;病房预约就是出院患者可以预约下一次来医院门诊复查随访的时间。

  记者登录九院微信公众号预约看到,目前门诊各学科预约已经可以分时段,精准到半小时一个时段,让患者体验“踩着点到医院”。

  那么,九院预约制在疫情之下运转如何呢?根据3月2日的就诊情况看,微信预约占62.43%,网络占36.39%,电话占1.17%。从记者体验看,通过手机微信预约确实是最便捷的。从人群看,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占45.48%,这群人中预约比例占33.81%。由此也可看出,医院已进入“预约时代”。

  但由于现在还在过度时期,不少医院依旧保留现场预约挂号,老年朋友不必太恐慌。

  在杨浦区中心医院,3月2日的日门诊量在3600人次,80%本地乃至本区域患者。目前,该医院推出专家门诊全预约。从第一天运转的情况看,98%就诊者是预约的,还有2%大多就是老龄人。“有的老年人没有预约,但我们也让老年人不要回家了,现场挂号让他们当天看到病,并发放预约小单页,让他们带回家研究,也希望子女帮助老年人学习预约。”杨浦区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王俊鹏说。

  连日来,为帮助老年朋友学习预约,各大医院出现更多的“马甲”志愿者,他们身穿志愿者“马甲”,在自助机或便民服务中心帮助老年人学习“在线预约”。

“门诊全预约绝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方案足够友好,老年朋友就愿意配合。”钱敏也呼吁,家中小辈多帮助长辈,直至大家适应这种新方式。

  记者从杨浦区中心医院、龙华医院等多家医院获悉,尽管正全力推开预约制,但医院现阶段依旧保留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等传统方式,也会增派志愿者。

  采访中,不少医院表示:会持续致力“打造老年友好界面”,不论医院“跑”多快,也不会落下老年人。

  【记者手记】就医体验,从打开手机那刻开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