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源于信号 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如何定
发布时间: 2023-07-11

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释放出多个重要的政策信号。与2021年认为今年面临“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同,此次会议定调积极,认为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会议诸多新表述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蕴含着哪些新的趋势和市场机会?

01

吹响重振经济号角

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

此次会议更加突出稳增长基调,推动经济运行好转的决心明确,要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明年五大重点工作之首,吹响了重振经济的号角。

会议清晰的认识到经济所处的内外环境,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特别提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字出现的次数较去年的25次增加至31次。

此次会议五度提及内需,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首要任务,指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其对内需的重视程度。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这是发挥我国大市场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长远之策。

与之映照的是,12月14日,中央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同样指出“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这显示扩大内需不仅仅是明年也将成为未来长期的政策导向。

02

宏观政策协调配合

提振民企、外资发展信心

展开全文

从宏观政策看,会议在“加大力度”的说法上突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分别作出安排,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平台经济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表述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在强调精准有力的同时加回“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有同样措词的2016 年、2019 年、2020 年和 2022 年,均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年份。我们认为明年央行仍将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但主要手段集中于各领域再贷款、再贴现、PSL 以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及“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显示明年财政将维持在一定强度,广义财政支出赤字可能与今年维持平稳,但财政的发力方式有望发生变化: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新的减税降费,而明年“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成为积极财政的三个着力点。

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明年位列第二的重点工作,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会议提出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将科技政策另起成段,对重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性和可靠性要求明显提高。政府、企业、人才三位一体,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2022年企业预期走弱,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速持续走低。会议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放在了明年位列第三的重点工作,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显示出其对于民企营商环境的保证。在此基础上,会议对平台经济的表态也发生了超预期的变化:要“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会议同时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增强外资企业信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提振民企、外资发展信心,有利于改善企业生产投资意愿,为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03

消费、投资成为扩大内需重点

涉及哪些领域?

会议在谈到扩大内需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及“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这是由于,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三年疫情,消费持续遭受冲击,存在较大修复空间。而国外衰退预期下出口难振,国内地产需求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增长,消费回暖对促内需、稳增长意义重大。

对于如何扩大消费,会议提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三大抓手,方向上尤其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三大领域消费。需要注意的是,“住房改善”为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中提及,并且表述较为积极,有望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同时新能源汽车消费预计保持高速增长,养老服务消费迎来长期发展机遇。

投资领域也是此次会议的亮点,提及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整体表现出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投资运转模式。具体行业方面,除“十四五”重大工程外,本次会议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述较为积极,尤其提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在着力保证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同时,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除新能源外,基本都是首次在中央经济会里提到,预计随着政策逐步落地成为市场热点。

此外,会议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作为明年最后一个重要任务,并将房地产归纳到相关段落。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会议提及要“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目前行业的政策逻辑是以超预期的政策修复房企资产负债表,更多是“防下行风险”而非“强刺激”,推动行业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我们认为,地产板块有望走出一轮行情,行情持续性与政策力度有关,而在资产负债表与销售基本面明显改善前,政策大概率维持宽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会议提纲挈领,将“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这无论对于实体企业的预期提升还是资本市场的估值提升,都意义重大。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疫情的改善与经济的提升需要耐心,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激发需要时间,切不可急躁。此次会议传达出的信号积极、明确,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而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工银瑞信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上述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本公司或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盈利及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并应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进行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扫码下载工银瑞信基金APP

全场购基0.1折起

专业观点、专属权益

第一时间掌握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