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论坛在郑州举办
发布时间: 2016-04-12

 日程安排
  主办单位:河南老龄产业协会
  老龄产业博览会主委会
  时间:2014年10月18日14:00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F厅
  关于邀请参加
  “201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论坛”的函
  时间:2014年10月18日14:00-16:40
  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F厅
  尊敬的嘉宾您好,
  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1.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3%,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入住要求;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处于逐渐弱化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在家照料老年人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空巢家庭也日益增多,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一客观现实,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料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已日益显示出了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社区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和选择,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人口的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被西方世界称为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34亿,比重增长到16%,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的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人达4.3亿,比重达到30%。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
  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数目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进人老年型国家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要的时间,日本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115年,而我们仅用了18年。
  2.超前性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老龄化进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
  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两种养老模式的乏力
  1.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面临挑战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1982年维也纳召开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时候,柯布里秘书长曾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养老模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指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老年人不仅以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生产技能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还作为一家之长还掌握着财权。因此在儒家孝文化和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生活在家中的老人越来越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供养能力产生了挑战。随着我国9o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率下降,城市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增多。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大量的青年工作者或者变换工作、或者变换工作地点。工作的不稳定性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无法安定下来,虽然可能在经济上能给予老人一定的补助,但是却不能陪在
  他们身边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再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子女照顾老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一方面,在工作中,他们要积极上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身。另一方面,回到家中,他们还要照顾孩子,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来说,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赡养老人、料理老人,显然是力不从心。
  同时,还有来自现代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适应这种竞争的趋势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把家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上,他们为了事业劳累奔波,离开故土到异地工作求学是很正常的事情。整个社会呈现一种重幼轻老的趋向。这就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最后,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也对家庭养老形成了挑战。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日益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家现阶段的财力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发展或完美的机构。
  首先,有些机构床位紧张,成本较高,能力有限,所以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老人人住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办法是增加社会福利机构,但以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难以拿出资金,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由机构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
  其次,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中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引起老人的抵触情绪。台湾学者黄源协说:“机构几乎被认为是建筑物的同义词。例如,精神病医院儿童之家监狱等机构化则往往被视为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且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对其收容者之概括式的处遇、例行性、以及角色的剥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的社区养老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当前在我国推行社区养老不但具有现实性,还具有可行性。
  1.政策依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人,在城镇建立面向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院,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为不同经济状况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病残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国家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2.社区参与养老的优势
  (1)低成本、高效率。主要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来开展养老救助活动。社区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将社区内的资源聚集起来,充分发掘利用社区资源对老年人进行照顾。
  (2)服务的针对性强。社区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的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
  (3)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具有人性化。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照顾,可以使他们的亲缘、亲情的心理的以满足,也能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4)有助于建设关怀性的社区。社区参与养老需要发挥成员的互助精神和友爱意识,这样就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社区养老模式的困境
  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探究(外部条件)
  (1)法律不健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水平还比较低下,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2)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城市建设中一般都缺少增进老年人相互交流的服务、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另外,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比如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
  养老观念的改变(内部条件)
  观念落后,意识不足;我国长期形成的家庭子女养老观念,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面临中国式养老难题,本届论坛将深度解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围绕“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支撑的”适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届时将邀请国家级领导、业界领袖和学术精英齐聚一堂,针对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热点问题探讨研究。我们将做好各项接待工作,确保论坛圆满成功举行!
  特此诚邀!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