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袁隆平为什么不研究提高小麦产量的科技

袁隆平是育种家,这个领域是搞应用性研究的,不是基础性研究。任何研究都是术业有专攻,毕其一生有一件事做成功了就足矣。举个具体点的例子说明吧,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而非中国科学院院士。前者大体上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而后者才基本上是搞理论研究的,聚焦跨品种的“前育种”领域研究,比如我认识的一些科学家,一辈子只研究某一种病源菌的机理,从分子和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对育种家培育抗病新品种有作用。

除了杂交稻育种方面的巨大成就,其实袁老更了不起的成就是证实了自花授粉的作物也可以运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稻新品种的培育。在此之前的水稻科研界普遍认为,水稻雌雄器官同在一朵花里,不能像玉米这种异花授粉的作物那样进行杂种优势利用。

回过头来再说小麦。小麦研究领域也有院士,如李振声、于振文,以及众多在小麦研究界有名的专家,如郭天财、郭进考、许为钢等。事实上,因为水稻、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两种口粮作物,中央层面又一直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所以我们在小麦科研方面的实力并不差。具体表现来说,中国小麦的品种几乎都是国产品种,而经过几次品种大规模更新,单产水平也是居世界前列的。

如果没有袁隆平,中国会怎样

没有袁隆平中国就要饿饭,不是他的 杂交水稻,中国就没有力气和美国相抗衡。那是在中国人口大爆炸时候,美国向中国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预警,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受到严重挑战。这个时候,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只得依靠简单的粮票来维持生活,从城市到乡村,饥饿威胁着中国。袁隆平先生在中国危难之际,经过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奉献出了杂交水稻,这个杂交水稻使中国的粮食生产发生了划的时代革命。不仅改变了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还使得粮食产量翻倍增长,从此以后,中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中国用占世界7%土地,完全能够养活自己了,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从此以后,吃得饱,穿得暖,为了巩固粮食安全,袁隆平先生又在此基础上,培养成功海水稻和高杆水稻,使粮食生产步步升高。袁隆平先生现在和他的团队仍然在继续努力,不断的在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诺贝尔奖不颁发给他,中国的诺贝尔奖就颁发给他和他的团队。袁隆平老先生今年88岁,他为这个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袁隆平先生的离去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隆平爷爷的离开,更像是我们自己爷爷的离开,一位家长的离开,隆平爷爷用毕生的精力去解决我们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去化解我们曾经面对的饥饿危机,就是功德无量!看到刚才一位朋友的回答,是震动不是轰动,我坚决同意!消息确认后的第一篇报道,眼泪就已经无法忍住了,深深的悲痛,深深的怀念!隆平爷爷的音容笑貌,久久停在眼前!我肯定,中国人都会一样的悲痛!山川河流也会同样悲痛!

隆平爷爷一路走好!您操劳一生,好好休息!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