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只有弹丸之地,为何在近代能如此强大?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科技那么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荷兰只有弹丸之地,为何在近代能如此强大

外国的发展好坏,对我们中国来说没多大的关系,还是自己国家的发展才是国人重视的要点。

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

日本东京的椅子经常咯吱咯吱响动,现在日本大闹水灾,静冈县已经淹毙85人。日本是个岛,多地震,多水灾,多风灾,还有人为的核电站泄漏核辐射问题。日本多灾多难造就了积极向上,应对灾难的能力,必须顽强拼搏,时刻创新,否则必将万劫不复存在,太平洋里不好寻找日本国。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家,倒成为了难啃的骨头了呢?

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反复无常,非常头疼,誓要征讨这个国家。

那么为什么两代帝王都对这个地方耿耿于怀呢?

1、高句丽对于隋唐两朝都是两面三刀的性子,时而臣服,时而背叛,令煌煌天朝很是头疼恼火。

2、隋朝发动征伐高丽的原因,是为了收复辽东四郡,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以至于造成国内的叛乱,动摇了大隋的国之根基,为亡国埋下了伏笔。

高句丽为什么难以征服,和他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

地理位置决定了远征的困难,首先高句丽的位置是易守难攻,有山作为天然屏障,要攻下来也实在不容易。

古代高句丽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隋唐两代的都城,距离高句丽实在遥远,再加上古代的交通工具实在是不太方便,长途跋涉本就辛苦,更何况是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了。

高句丽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战略优势

史书介绍,高句丽的控制范围在辽阳铁岭一域,但是实际上,以高丽的性子,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地方被控制,北京附近,河北北部长城一线,应该都有他们的足迹,要不然隋唐两代帝王不能对一个弹丸之地念念不忘。

高句丽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骊(丽)”指的是“山川纡曲”,可以想见,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其偏远,有山作为依凭,从高句丽的名字解释来看,其位置应该在,辽东“二江”流域高峰曲谷之地。这种偏远而有天然屏障的地方,确实不好征伐,凭山而附,易守难攻。

隋炀帝的第一次征讨,因为冒进轻敌而失败,第二次因为路途遥远,天气恶劣失败,几次失败动摇了国了根本,加速了亡国步伐。

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国家放在眼里,一个骄傲的人,注定会失败。

隋朝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辽河之时,他完全没有考虑过高句丽的地形,还有远征的困难,盲目自信。他命令将士修筑浮桥渡河,高句丽的屏障在此,岂能让隋军轻易就成功,高句丽军早就设下伏 兵,只等隋军自投罗网,在隋军渡河一半之时,开始了反击,此战隋军伤亡惨重。

虽然隋军有所伤亡,但是高句丽也是倾尽了力气,在战事进行到一半之时,高句丽突然请降,隋炀帝当真,不再继续进攻,但是此时因为他的狂妄自大,给高句丽了拖延的时间,如此反复无常,造成了战机的延误。

因为隋炀帝对于高句丽的轻视导致第一次征伐,并没有落下什么实惠,这个国家依然反复无常。

第二次征讨失败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粮草辎重负荷太大,再加上天气寒冷,根本无法正常作战。

由于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导致起义频发,内忧外患,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征讨一个偏远之地,所以高句丽的历史问题又甩给了唐朝。

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并没有消灭高句丽,但是起到大大的震慑作用,到唐高宗时代,高句丽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驾亲征,和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带领浩浩荡荡十万大军,开拔高句丽。

皇帝亲征,必然士气高涨,再加上唐朝的国力繁荣,这简直就是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打幼儿园小朋友,公元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天然防线,长驱直入准备一举攻下高句丽,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被摘进框里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唐太宗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苦寒之地的霜雪挡住了唐太宗前进的道路,这一次依然无功而返。

唐太宗这一次东征,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连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等十几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了七万人口到了中原地带,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这一战的收获其实不小,也大大震慑了高句丽。

到显庆五年三月初十时,唐高宗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登陆,再一次征讨高句丽,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百万,百济宣告灭亡,这一次高句丽的盟国被消灭了。唐高宗又对高丽发起了数次战争皆未成功,高句丽依然坚挺。

高句丽的灭亡,起于内乱,隋唐两朝打不下来,也是有其历史原因

严格说来,高句丽的灭亡是内乱所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后,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然后自己出巡了,弟弟泉男建、泉男产协助料理国家事物,泉男建趁机篡权,自任莫离支,发兵要讨伐泉男生,这种戏码是不是很常见,泉男生没有办法,在最危急的时刻,只好求助大唐。

唐朝派大将军救泉男生,并且讨伐高句丽。此后唐军与泉男生鼎力配合,终于在唐军冲进城那一刻,俘虏了泉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据史料记载: 唐军平定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又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新罗。

高句丽如此难以征讨,两代王朝都拼力而为,都有其历史原因不能拿下。

综合历史原因,高句丽这块硬骨头难啃,有如下几点:

1、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难以征服,虽然他的武力值不是最佳,但是打防守还是绰绰有余,一旦凭借天险,任你苦战也讨不得半点好处。

2、天气恶劣,远征本就讨不得好,适合打仗的时间不多,等军队千里迢迢赶到,已经耽误了最佳战斗时机。

3、高句丽能成为一个国家,自然有国家的完整体系,并不是散兵游勇,具备一个国家的军事体系,以及政治体系。

高句丽反复无常,表面臣服,其实内心并不乐意做附属之国,如果不是内乱,他龟缩一隅,还真不知道怎么才可以拿下这块硬骨头。

威尼斯本是一个弹丸之地,为何最终成了称霸地中海的帝国

谢谢邀请。分享知识、传播价值,我是史海泛读。

历史背景

  • 威尼斯共和国是一个城市国家,地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