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卓朗科技,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小编

日前,天津广播公众号以《卓朗科技,为什么?》为题报道卓朗科技在我区的发展历程,一起来看看吧!

卓朗科技

2008年,同为22岁的张坤宇和陈岩光——高中时期的班长和团支书有了研发软件的想法。研发重点是一款冶金铸造、机械加工企业常用的模拟仿真软件,因为类似软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且价格奇高,中小企业根本买不起。转年,两人成立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员工只有他俩,他们没想到自己研发的软件如此受欢迎。虽然创业初期也经历一番挫折,但重整旗鼓后2011年公司收入就达到9000万元,2016年被前来视察的李克强总理点赞,希望他们的软件能够应用到更广领域,像高铁一样成为一张中国名片。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卓朗。

如今,他们的软件已用在全国知名的格力空调智能工厂,这里面有传感器、机器人、摄像设备等硬件,有数据采集系统、管理系统等软件。好比有一位永远精力充沛的工程师时刻盯着生产,使格力工厂产品一次检测的不良率接近0。

这些年,张坤宇瞄准工业软件这条赛道,成功跻身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一梯队。去年,卓朗科技成为天津信创领域第一家本土上市企业。

创业14年,他们遭遇过下游行业的寒冬,也在改革中搁进了身家性命,即使这样,公司依然努力前行。

展开全文

▲2016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卓朗科技,左二为张坤宇

为市场:企业买不起的国外软件,我们来做

每当有接待任务,张坤宇为客人介绍卓朗发展历程时,都会提到公司第一款工业软件产品,为邢台机械轧辊厂研发设计的铸造仿真软件。

这款工业软件源自张坤宇在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读书时,导师的研究课题。大学期间,他和导师多次往返企业,搜集需求、优化程序,课题完成后,他打算将自己的课题做成软件产品。

毕业后,他邀请还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读研的陈岩光,一位擅长材料数字模拟,一位擅长计算机程序设计,两人花了4个多月,设计出这款铸造仿真软件。

“铸件生产通过软件优化后,每吨成本能降100块钱。有规模的企业年产几百万吨,每百万吨就能省1个亿。”张坤宇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钢铁冶金企业的痛点,急需软件和数字化平台降低生产成本,但当时国外相关软件卖几十万美金,对企业来说太贵了,国内从事这个领域的企业也不多。本来准备出国读书的张坤宇和陈岩光一拍即合,干脆创业做工业软件吧!

2009年,他们在红桥区注册成立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没多久,收到了邢台轧辊厂打来的项目结算款,大概十几万元。

但是,谁都没想到,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卓朗都没有找到其他的客户,收获第一桶创业金的喜悦,很快就被打不开市场销路的困境冲淡。

张坤宇当时就住在办公室,经常为此烦恼睡不好觉。

转年春节,他连家都没回:“怕家里问东问西的麻烦,还跟着一起担心。”

张坤宇说话总是慢慢悠悠,语气语调也是“平平”的,如果用声音波形来呈现的话,几乎看不到任何起伏,这是张坤宇说话的习惯。

可他的内心却汹涌澎湃,他始终有个信念:“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没有放弃的道理,否则前面就白干了!”

张坤宇到处想办法,当时的市科委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设立了一笔创新扶持资金。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他赶忙填写申请表,没过多久,得到一笔50万元的创业扶持款项。

拿到雪中送炭的钱,卓朗迅速开始市场推广。那两年,国内钢铁行业发展迅猛,卓朗借此东风高速成长。

▲张坤宇(右二)与同事搞研发

当时看,卓朗只要抱住钢铁冶金这棵大树,就可以一路发展下去。然而,2012年前后,张坤宇却感到了钢铁行业的危机:

“过去钢铁企业改造项目可能月月都有招标,后来变成每个季度才组织一次。过去一个月就能回款,后来拉长到一个季度,实际上意味着这个行业出了问题。”他的预感很快应验,2012-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遭遇寒冬。

▲1997年—2022年,我国钢材价格走势

那时,卓朗研发的工业软件需要强大的硬件平台支撑,而客户已经无力在信息化上做投资。张坤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平台,把服务器、数据库架设在卓朗,客户只需要购买服务就能得到远程的信息化服务?

这种技术叫做“云计算”,在那会儿,“云计算”还只是个概念。

于是,卓朗开始攻关云计算技术。张坤宇回忆,大概用了12个月,研发人员人均贡献了大概20万行代码量,做出了自己的“云计算”系统。这项成果也吸引了国际“云计算”巨头思科集团的目光,2013年,双方共建华北地区最大的“云计算体验中心”,卓朗的技术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起,我国先后提出“万企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整个工业领域转型升级。随后,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在信息技术领域,取消了多项资质考核和从业时间限制。这些政策都让做足准备的卓朗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

“比如系统集成资质,取消了从业年限,这就好比评职称不用再‘熬年头’了。”张坤宇说,“招标时只看技术实力、产品质量、服务能力。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卓朗很快就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并在服务客户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

现在,卓朗科技已经形成“卓朗天工”系列工业软件、“卓朗昆仑云”系列云基础架构软件与“朗数”“朗图”大数据软件三大核心软件产品,服务于智能制造。累计服务近3千家客户,为12个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卓朗天工工业软件应用在工业场景中

为信念:真要干成了,卓朗就能插上资本的翅膀

2017年,天津松江成为卓朗科技股东。此后几年,卓朗依然聚焦工业软件领域快速发展。然而,2020年,天津松江却遭遇发展危机。

“天津松江是一家以市政为主、兼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随着近年来宏观产业政策调整,加上天津城市建设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松江出现了经营问题,到2020年底,面临着退市的风险。”张坤宇说。

这家国有上市公司,一只脚已经踩到了悬崖边,危在旦夕。

“当时,市领导多次去证监会沟通协商。最终决定,对天津松江进行破产重整,剥离与市政、房地产有关的资产,只留卓朗科技,把松江转型为科技型企业。”张坤宇回忆。

作为创始人,张坤宇无数次梦想过将卓朗发展成上市公司,可他从没想到,是以这样一种最艰难的方式。

“迄今为止,主板上市公司一共有40多家破产重整,只有一半成功;这里面,只有一半有了新的业务,剩下那一半只是把壳整出来了;这里面,业务恢复正常的,又只有一半。”张坤宇喘了口气,“干这件事,失败概率远大于成功。”

但是,和成立之初遇到发展困境一样,张坤宇心里始终澎湃着一个信念:真要干成了,卓朗就能插上资本的翅膀,公司影响力、融资便捷性不可同日而语,可以着眼于更长期利益去规划企业发展,还能为全市信创产业打造一个创新载体、资本运营平台。

就是在这样纠结的状态下,2021年4月20日,天津松江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个过程不仅纷繁复杂,也给卓朗带来了巨大冲击。

“卓朗的债权人,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得知消息后,马上就来抽贷了;上下游供应商,也在压缩我们的付款周期;加之需要为松江员工提供补偿,所以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说到这儿,他的语调少有的高了一些,“我们把身家性命都搁在里面了!”

那段时间,卓朗高管团队近7个月没发工资,员工也缓发了两个月工资。作为创始人,张坤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好在,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为推动松江破产重组顺利进行,市国资委成立工作组,委里主要领导任组长,周周开会商讨解决各方面难题,拜访债权人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属地红桥区委区政府也伸出援手,积极帮助协调各项事宜。

这令张坤宇十分感动:“要知道,当时我们和人家讲的,都是未来的想法,在债权人看来,无异于‘画大饼’。但各部门用真诚的态度、卓朗的业绩去沟通,用市场化、法制化的手段为企业纾困解难。”

到2022年3月,张坤宇和卓朗科技咬紧牙关干了整整一年后,天津松江破产重组终于实施完毕,5月完成摘星摘帽。

去年9月,天津松江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卓朗科技”。卓朗科技成为天津信创领域第一家本土上市企业。卓朗科技迎来快速发展,今年,公司市值已经稳定在200亿元以上,近30个交易日,平均市值达到250亿元。

这让张坤宇对于未来的发展更有底气和信心。“现在的卓朗,算是给国资、债权人、我们自己,一个比较满意的交代。”张坤宇欣慰地说。

▲卓朗科技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为国家:要让工业软件,流畅跑在国产操作系统中

从2018年起,国际形势突变。2019年,我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安全自主可控。这让张坤宇感同身受。

“这些年我们和国外企业的合作还是蛮多的,你能明显感觉到,非核心领域,比如修改界面,他们会把部分代码开放给你。”但张坤宇话锋一转,“一旦涉及核心领域,比如针对中国生产场景去合作开发新功能,需要核心代码,对方是绝不会响应你的。”

过去张坤宇觉得,技术创新最快的方式,是与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