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看待中风
发布时间: 2022-11-12

“中风”一词出自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专著《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中风的临床表现常常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当然也可以不昏倒),多数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由于它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征很相似,故而得名。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的不同阶段,《内经》中又将中风病分别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及痱风等。《金匮要略》中还详细描述了中风的症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盛;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医如何看待中风

中风指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也叫脑卒中,不过中医称为中风、卒中,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病罢了。得了这种病,最常见到的症状是病人的半身出现程度不同的各种障碍,所以,中医又称之为半身不遂,现代医学则称之为偏瘫。

有的文献曾将面神经麻痹也归类于中风病,这种归类法不十分确切。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中枢性面瘫中的一部分病人属于脑血管病引发者可以归类于中风;而周围性面瘫与中风病无论是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或是转归预后方面都迥然不同,所以不能牵强地归类到中风病中。

中医认为中风分为两大类:有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外风,亦称作真中风或真中,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亦称类中风或类中。绝大多数中风患者没有明显的外邪侵袭,故中风病以内风居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