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原则性
发布时间: 2022-11-12
  中国人十分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善待公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顺究竟有没有原则性?以鄙人之见,孝顺早在古人那里就有了极强的原则性。
  古谚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据《十三经注疏》解释: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第一个不孝是:父母说错了话办错了事,做儿女的不规劝不抵制,一味地曲意迎合,陷父母于不仁不义的境地,这就是不孝。这个不孝的本身就是孝顺的原则性!我认为这条原则也适用于现代人。父母是相对子女而言的,父母是人不是神,说错话、办错事、特别是“老年犯糊涂”,是经常发生的。做子女的千万不能顺着办些违法出格的事。从这层意义上讲,人到老年也应该自律。
  第二个不孝是:家境贫寒且父母年迈,做子女的一不出去打工挣钱养家,二不出去当官挣俸禄糊口,死守着贫穷,眼巴巴地看着全家人挨饿受冻。这也是不孝顺的一种表现啊!我认为这就是孝顺的第二个原则——即物质原则。孝顺爹娘不光是“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啃啃”,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
  不娶媳妇不生儿子,断绝了祖宗的香火。这在古人看来,是最大的顶尖的不孝。但这一条在当代构不成孝顺的原则。因为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再者说,生男孩生女孩人们无法主观选择。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适合现代社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