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
发布时间: 2022-11-12

  颈源性肩周炎是以颈椎病变引起的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肩关节疾病。当颈部症状不明显,而肩部症状突出时,极易误诊为肩周炎。因此,当“肩周炎”久治不愈时,也要查查脖子,也许病根就在颈椎。

  病因病机 肩关节及其周围的滑囊主要受颈5~6神经支配。以颈椎劳损或外伤,使颈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关节错位等颈椎发生退变老化,不仅可造成颈椎本身的病变,还可压迫刺激颈5~6神经,即可造成其所支配的肩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酷似肩周炎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颈源性肩周炎与肩周炎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为:均有肩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所不同的是颈源性肩周炎疼痛位置深在,其性质多为酸胀,疼痛以夜间为甚,疼痛及压痛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肩关节周围,还可牵涉到枕、颈、肩胛骨脊柱缘、背阔肌、胸大肌、肘关节外侧和前臂桡侧等部位。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中,颈部症状并不明显或有颈椎病史,而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等症状却酷似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2.检查见肩部压痛广泛,肩关节活动受限,并伴有颈椎病的阳性体征。

  3.X线片显示病理征象。如能排除五十肩、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炎等肩部疾病则可确诊。

  治疗对策 针对颈椎病和继发性病变肩周炎,采用以治颈为主、颈肩同治的综合疗法,多可收治愈之效。

  1.治颈: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腠理空虚、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即易于乘袭。颈项部是督脉、足太阳及足少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诸阳脉皆会于督脉。因此,当颈项部感受风寒湿邪时,首先侵袭诸阳经脉。或因长期慢性颈肌劳损,使经脉不利,营卫失和,气滞血淤,不通则痛。故见项背疼痛、肩臂麻木等症状。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兼顾补肝益肾。治以颈舒汤内服,药用葛根、生黄芪各30克,丹参、炒白芍各20克,狗脊、桑寄生各15克,桂枝5克,临证加减。方中葛根解肌发表,桂枝温经通阳,通达营卫,祛风散寒解肌,为上肢的引经之药。生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丹参活血化淤、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炒白芍补血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狗脊、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强颈脊,壮筋骨。诸药合用,共奏抗炎镇痛、疏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豁痰消肿、强筋壮骨、滋补肝肾之功效,改善微循环,缓解颈肌痉挛,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消除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治肩:在肩?、肩前、肩贞、条口、手三里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外敷具有显著散寒、温经、活血、化淤的磁药贴,兼以磁疗的矢量效应、阈值效应,可打通痹阻血脉。并辅以肩关节功能锻炼,可做肩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如“弯腰画圈”、“上肢回环”、“手指爬墙”等锻炼。活动时要用力,以感到疼痛为宜。通过锻炼可促进关节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力,防止肌肉萎缩,促使肩关节功能恢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