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食停滞、胃气郁滞、胃络失于滋养、气血不畅
发布时间: 2022-11-12
  医师表示,胃痛主要发生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也就是肚脐以上、胸肋骨以下的区域。中医认为,病理机制不离“不通则痛”。凡胃气失于和降,或气滞血瘀,或宿食停滞,胃气郁滞,或胃络失于滋养,气血运行不畅等都可能导致胃痛。
  中医师表示,胃痛的发生多因功能失调,如胃酸分泌或蠕动失常等等,胃的实质组织结构正常,没有病理或型态上的变化。常见的有: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灼热等。此外,胃的实质组织发生病变造成的胃痛,如有胃发炎、胃溃疡、糜烂、出血、穿孔、胃癌胃肿瘤等等,可配合仪器理学检查确认。
  医师表示,中医观点,胃痛常见病机包括,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胃络失于温养,以及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及外寒径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而疼痛暴作。或饮食过量,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而发作;吃过多生冷物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痛。
  医师表示,胃痛常见出现胃寒、瘀滞症候,可从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化瘀方向着手用药调理;辨证属“胃寒证”常在饮食生冷后发病,热敷胃脘部或热饮后,胃痛可减缓。药方可用良附丸加减,温胃散寒良,理气止痛。
  “食滞证”可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欲差。可用保和丸加减,理气和胃,降逆除湿。
  “气滞证”以胃脘胀痛为主,嗳气频作,排便可能不畅,每因当情绪波动或面临压力时易发生胃痛。可考虑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止痛和胃。“血瘀证”常见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吃东西后痛增加,或可见吐血、便血等症。可用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加减。
  两方都有活血化瘀功能,前者以当归、丹参与乳没相配,活血通络止痛效果甚佳,后方以五灵脂与蒲黄相伍,主要作用在于化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