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情一个寡言“互补”老夫妻今年整两百
发布时间: 2022-11-12

浙大华家池校区里住着一对有名的百岁夫妻,陈锡臣和王梦仙。

客厅正中位置,挂了一幅大大的“寿”字,是陈锡臣的9位学生一起送的。房子面积不大,专门留了一件小房间作为书房,里头都是字画。

这对夫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江苏人、生于1915年、教师出身;也有地方完全相反:陈锡臣沉默寡言,王梦仙热情开朗。

在女儿王敬东看来,父母脾气虽然完全相反,但他俩的心态都很好,“这大概是二老长寿的关键。”

陈锡臣:淡泊名利,专心科研

走进陈家大门,一位白发坐在桌旁,眼睛很有神气,没有说话,但看人的时候总是笑意吟吟。

他是陈锡臣,原农大副校长,是国内很有名气的研究小麦的专家。

“爸爸比较内向,不太说话,这两年耳朵也不太好了。”68岁的女儿王敬东说,随后,贴着陈锡臣的耳朵一一介绍来访者,老人向我们点点头。

“1951年,我进入农大农艺系,那时候陈锡臣是我们的系主任。”85岁的原农大农机系教授奚文斌是陈锡臣的学生,也是邻居。

沉默寡言、不善辞令,这是奚文斌对老师的印象,“我只记得老师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做实验。”奚文斌说。

而在王敬东心目中,父亲是一个与世无争,两袖清风的人。“有一次学校提加工资,要求领导岗位的人提名一个不加工资的,大家都选择沉默。”王敬东说,“结果,爸爸主动站出来说自己不加工资。”

事实上,那时候陈锡臣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妈妈生病在家,爸爸一份工资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王敬东说,爸爸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

陈锡臣家里有个小院子,别人家种花养鸟,陈家的院子专门开辟了一块地种小麦。王敬东说,父亲退休后两件事必做:一是听气象预报,二是拿尺子观察小麦长势。

王梦仙:乐于助人,热情开朗

从1998年,王敬东夫妻俩搬入父母家开始,这些年一直尽心照顾二老。每天,王敬东都要站在床头,帮母亲王梦仙轻轻地梳头,“妈妈现在就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去年一月,王梦仙突然“失语”,整天嗜睡。“你们根本想象不到,她以前有多爱说话哦。”交谈中,王敬东这句话一直重复了很多遍。

王梦仙年轻时是名小学教师,30岁出头染上了妇女病,后来又患上胃下垂,因为工作性质要整日站立,不得不辞去工作。

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王梦仙的病一直没有得到治愈,反倒越发厉害,每日躺在家中。

“妈妈身体很虚弱,多走几步路都吃不消,但她觉得这辈子不能在床上过。”王敬东说,那个年代有一大批文盲,有一天妈妈站在了夜校扫盲班的讲台上。

不过,夜校老师当了没多久,王梦仙终究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坚持下去。

病中的王梦仙还特别愿意帮助别人。邻居张木匠家有6个孩子,老婆是个哑巴,生活困难,靠卖血养家。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王梦仙挤出家里仅有的几张粮票,送去给孩子们。

“他们都喊我妈‘陈妈妈’。”王敬东说,妈妈特别爱交朋友,即使因为身体原因必须经常“宅”着,但家里的客人从来都是走了这一批,又来新一批。

“有好几次,在朋友面前妈妈谈笑风生,朋友走后就累的瘫倒。”王敬东说,一次又一次,妈妈始终乐此不疲。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