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中医诊断之寒淫证,什么是寒邪?

 

2022/11/12 4:55:07 ('互联网')

1.寒邪的基本概念


①定义: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②寒为冬季之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空调过凉、恣食生冷,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条件。

③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①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

②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邪郁遏卫阳的实寒证,或致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③举例: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①定义: 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伤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②致病机理:寒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③因寒而痛的特点:

有明显的受寒原因;

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

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

④具体表现: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

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

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外阴部冷痛。

(3)寒性收引

①定义:“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②具体表现:

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定义: 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局部冷痛、脉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紧。或见

咳嗽、气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四肢厥冷、局部拘急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或沉迟有力。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感受阴寒之邪所致。

寒邪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特性。

分类: 寒淫证常分为伤寒证、中寒证和其他类型。

(1)伤寒证: 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风寒表证。

寒邪束表,腠理闭塞,肺卫失宣,故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

寒凝经脉,经气不利,则见头身疼痛等。

(2)中寒证: 是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气血,遏制并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等症;

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不利,和降、传导失常,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3)其他类型: 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痛痹证等,均可见肢冷、局部拘急冷痛、无汗、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或沉迟有力。

辨证要点: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与寒冷症状共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老人的情况是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