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老年病首重脾胃6种补法针对不同人群
发布时间: 2022-11-12

  岳美中长期从事研究并卓有成就,他从角度提出了一整套防治的原则和方法,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位研究老年医学的中医学者。他认为人到60岁以后,生理机能衰减,常出现各种老化症状,临床上应与疾病加以区分。老年病,他首重脾胃,重视以后天养先天。强调注意结合老年人的特点,“药宜平和”,“用量要小”,“多用补药,少用泻药”,“多用丸散,少用汤剂”。主张采用食疗、药疗、、气功等综合措施缓缓取效。在各种治法中,岳美中尤长于补法。他指出,补药能振奋脏腑,改善机体羸状,利于延寿祛病,并创立了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食补6种补益方法。

  重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前贤有云: 治病不可只见病不见人,中医强调因人制宜,临证中时时处处都应该体现这一点。岳美中说:“老年人通常表现为体质减弱,机体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等证候特点。”人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这是老年人的一般规律。所以老年病多虚证,甚至出现“正虚似邪”之病。

  岳美中告诫说,有些老年人动辄,喷嚏流涕,目微昏,轻度,肢体易出汗,甚或一开门窗,或夜睡翻身,易“感冒”,经常服用感冒药。岂知此种情况往往是“正虚似邪”,并非真正的感冒,越服祛邪方药,卫阳越虚,御外之力越弱,越容易招致外界冷暖之邪的侵袭。

  然而,也要知常达变。有的老年人肠胃尚结实,用四五钱不泻;有的呈“六阳脉”,平素脉即粗大,临终前还是“六阳脉”,这是素体使然。岳美中说,60岁以后,脉有变化,以粗大为多,也常有变化,主气虚;但也有一类人,60岁后脉较小,大便二日一次,俗谓“后门紧”,主多寿。这些在临床中均当细细体察。

  治疗多用补法

  老年病多从“补”字下手治疗。气虚补气,补血,阴虚滋阴,温阳,此乃一般法则。而只知常例是远远不够的。岳美中认为,补法要真正运用好也非易事。若运用不得当,反将阻碍“经络气机”,辨不准“阴阳虚实”,还有可能出现相反的后果。岳美中在临床治疗时将补法分为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和食补六种。

  平补法 即用平和的方药,不寒不热,不攻不泻,不湿不燥。有医者认为此类药乃普通药而不予以重视,实际这正是岳美中因人制宜的体现,旨在平淡中求奇效。

  调补法 是针对老年人吸收、运化功能衰减者而设。以“补”为主,辅以“调”法,但忌“蛮补”。调补一般是为不受峻补之人而设。如岳美中曾治一70岁高龄男性患者,病人素常多病,曾患。来诊时称、纳呆,长期以来每餐不及一两,午后心下痞硬,不止,大便稀薄,诊断为浅表性。因服多不耐受或有不良反应,改服半年余,药后腹胀稍舒,不多时则胀满又起,逐日加重,有碍工作。诊之脉濡,右关沉取欲无,左关稍弦,舌,辨证属肝脾不和,脾胃升降失调,尤为主要矛盾。患者过去用开破药较多,未着重补脾胃以扶基本,愈开破运化功能愈弱,故应取“塞因塞用”法,以健脾和胃。因患者进食一两亦作胀,故药量亦不宜大,以资生汤方(生、、、生、)研粗末,每用三钱,水煎2次,合成一茶盅(约200毫升),作一日量,午饭与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半盅。1周后复诊,嗳气减,矢气多,胀满轻,胀的时间亦缩短,脉沉取较有力,舌,纳食由每餐一两增至二两,续服原方半月,脾虚症状基本痊愈,后仍服此方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