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7次提到养老,你更支持哪个方案?事关所有
发布时间: 2022-11-21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对于新老人朋友关心的养老问题,政府工作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及。

  小编总结了政府工作报告与关于养老工作的总结、建议或者提案,现分享给大家。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养老。具体如下:

  1、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

  2、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

  3、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4、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税延型养老保险

  2018年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五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截至今年4月末,试点地区共有4.7万人投保,缴纳保费3.03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建议:

  1.尽快出台新的税延养老保险政策或延长试点期限,稳步推进试点扩面扩容。

  2.调整税收优惠额度,提高政策吸引力。

  3.调整领取期税收政策,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

  居家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认为中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但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此种养老模式逐渐式微。

  因此,李燕建议:

  一、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二、完善社区养老文体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五、运用新型互联网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社区养老

  民革中央提出的《关于将社区养老做深做实做到位》提案称,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公益服务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模式,不仅能够很好为子女提供了奉养老人的新方式,而且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冲突,值得推广。

  具体而言,应整合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力量,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在社区建立2000平米左右的养老会所,完善休息、饮食、娱乐、保健康复、简单医疗等设施,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方式,围绕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需求提供相应服务。例如开设老人餐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展老人托管服务等。建议引入有资质的餐饮、家政等企业,为老人们提供专业服务,还可以与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协调安排志愿服务工作者提供对口入户照料。

  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建议充分利用社区自我管理优势,加强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合作,以慢性病管理档案为基础,为每一位社区老年人建立可靠的健康档案。另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既要配备基础的、齐全的检查设备和医药品种,更要配备优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落实好分级诊疗,为老年人提供足不出户的专业健康服务。

  机构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表示,近年来,国外成熟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进入中国养老市场,并受到广大中产阶层的欢迎,已成为我国养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类似于CCRC的养老机构在国内发展还面临诸多政策瓶颈与障碍,亟待突破。

  对此,周燕芳建议:

  第一,建议民政等相关部门明确将CCRC认定为养老机构。

  第二,建议将养老机构备案条件真正聚焦在基本核心要素上。

  第三,明确养老床位的核定依据,限制民政部门在床位核定上的自由裁量权,做到“应核尽核”。

  第四,建议给予CCRC与非营利性机构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

  医养结合

  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巨大,尤其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建议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唐金海建议,要推进医养深度融合,首先应当从政策保障着手,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细化支持政策,调动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规范、普惠可及的上门医疗服务。

  护理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在调研时发现,智慧养老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很多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老年医疗应急系统未建立,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

  对此,他建议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智慧养老模式,将养老社区配备的医疗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和娱乐活动设施等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融合。

  长期护理保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表示,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2016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李晓鹏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加快顶层制度设计。

  第二,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第三,重点培育配套市场体系。

  第四,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投入。

  第五,协调资源联动形成合力。

  养老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原董事长葛华勇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养老现状中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不同人群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不同。例如,晚退休人员比早退休人员享受政策红利多,城市人群领取养老金比农村人群多。

  二是基本养老金积累不足。数字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2019年为4.26万亿元,按现行费率执行,预计至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从2028年出现当期赤字,并于2035年耗尽基金结余。

  三是养老制度存在结构性问题。目前中国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约占45%,“第二、三支柱”占比很少。

  为此,葛华勇建议:

  一、持续补充基本养老金。

  二、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三、大力培养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意识及产品。

  农村养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远郊乡村地区的年轻一代已经迁移常住城镇,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远郊和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正在加速,多数乡村老年人与子女长期聚少离多,留守老年人已占农村地区人口相当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表示,目前,乡村地区的养老设施一般集中于行政镇,主要服务对象是镇周边的五保老人。由于传统习俗,乡村老人不愿离家去乡镇养老院,子女也不愿意年迈的父母进养老院。

  他建议进一步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将为老服务与照护新供给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中,加大都市远郊和乡村地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独生子女带薪护理假

  截至去年11月,全国至少已有15地落实了“独生子女护理假”相关政策,另有6地正在跟进。由于缺少国家法律方面的硬性保障,各地的政策也缺乏刚性制约,致使政府出台的有关子女带薪护理生病住院老人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建议,健全完善“独生子女护理假”的法律保障机制。由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与劳动休假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面向全民的普惠型休假制度,打破地域限制,完善子女护理假和异地的老人无障碍衔接机制等。

  此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通过在其小范围的实践,可以为在职人员暂时阶段性脱岗全力照顾家中老人提供经验的积累。

  互联网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在调研中了解到,多数独居老人,完全不适应网络缴费、线上挂号以及网约车等。一方面他们对资金、个人信息的安全有所顾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无人培训,他们很难适应互联网生活。

  为此,贾樟柯今年两会提交了关于“扶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的议案,他呼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老年人的网络生活不再“边缘化”。同时贾樟柯建议市政部门、银行等机构在过渡期保留窗口,给这些老人带来方便。

  基层社区要组织老年人进行培训、兴趣培养等。

微信

客服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