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人变成宝!“中国式养老”正流行,你最中
发布时间: 2022-11-21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

  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

  对年龄的划分出台新的标准,

  规定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根据这个最新的划分,中老年人依然是维持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老龄社会,我国养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中心城市及地区亦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我们正在对“老人”重新定义,把老人变成宝贝,而不是社会的巨大负担。

   1.适老化改造:北京“吃螃蟹”

   如何让老年人能够在老旧小区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正是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与方向。

   南二社区是北京市首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走在南二社区主干道上,可以看见明确清晰的指示向导牌;进入花园广场,发现有室外报警桩,一旦老人跌倒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也能够第一时间报警;走进居民楼内,可以看到新增的更适合老人使用的扶手。 

   小区内随处可见的台阶,原本是社区老人们外出买菜、聊天的最大阻碍。现在,社区在有台阶的地方都加装了扶手,连只有两三层台阶的凉亭也不例外。小小的扶手,拉进了老人之间的距离。

   社区内还设有养老服务驿站、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适老产品展示厅等设施,可以供老人们写字画画、手工编织、打牌唠嗑。卫生服务站还会提供健康指导、心理慰藉、助餐等老年服务项目。


   2. 睦邻点建设:上海实践

   一个小小的“睦邻点”,串起了浓浓的邻里情。

   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户籍总人口35.2%,90%的老年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作为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睦邻点建设得到了上海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塔城路社区的利剑睦邻点积极帮助居委干部调处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经常组织成员们聚在一起学习法律知识,观看调解类电视节目、分析案例。

   汇龙潭社区的翰墨邻里睦邻点定期为居民编写科普画报,为独居老人送春联、扇子,还义卖书画作品筹集善款捐献给社区贫困儿童。

   西大社区的心灵交流睦邻点立足社区失业人员多、低保人数多的现实,为有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讯息。

   小小的睦邻点,串起“熟人社会”,也“生长”出社区共治的平台,创造出自下而上建构社区共同体的新经验。 

   3. 时间银行:南京办法

   “年轻时做志愿存时间,年迈时兑换养老服务”,你愿意吗?

   南京60岁以上老人已超20%。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破解养老服务主体不足难题,南京从市一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当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

   大阳沟社区是南京市“时间银行”的首家试点单位,至今已吸纳志愿“储户”2302人。

   这些志愿者中,最大的年龄超过90岁,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中班。50岁到70岁之间的低龄老人占比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低龄老人人数庞大,具备充裕的时间和为其他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利用好这一部分的力量,既能为政府减轻财政压力,也能为低龄老人的未来预存养老服务。

   这些“中国式养老”不仅有助于解决居家养老困境,还可以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困境,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