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养老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发布时间: 2022-11-21

2020年,海东市养老服务工作在民政部门的牵头带领下,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设施运营力度不断强化、社区和居家适老化改造不断深入、“互联网+智慧养老”工作得到进一步促进,在养老服务工作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2020年,海东市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在落实已有21项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承接机构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承接主体准入退出和养老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并组织市、县区民政局局长及业务人员共16人对各县区养老机构、日照中心和互助幸福院进行观摩学习,借鉴经验,明确目标,拓展思路。

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海东市不断强化“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指导乐都区洪水镇和高店镇日间照料中心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千户湾老年养护院、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镇、五十镇巴洪村等6个互助幸福院提升项目或开展前期工作。支持涉老组织运营日照中心和互助幸福院,承接率为70%。打造以日照中心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养老服务机制。

在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力度方面,市民政局强化措施,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去年年内争取县区配套运营资金385万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老年协会等作用,依托村互助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托养、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率。加强本土化涉老组织培育,孝康、恒生和夕阳红等涉老组织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按“社工+志愿者+老人+家属”模式,强化志愿服务,组建以文体和教育等活动的5支志愿者队伍,丰富养老服务内容,负责人李晶获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市养老行业的榜样。

2020年,海东市投入200万元,对民和县和乐都区已运营的日照中心和100户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建档立卡范围内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贫困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得到进一步实施。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海东市养老机构全面实施封闭式和常态化管理,所有养老机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体温检测、院内人员情况排查登记、每日疫情报告等。对分散特困、留守、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摸底排查、实行登记造册,及时掌握协调解决留守老年人生活和物资储备情况,有效保障了15家养老机构、18家老年人日照中心和234家老年互助幸福院3020名老年人的安全。

去年,海东市投入197万元,建立“96858”养老信息平台,“互联网+智慧养老”得到进一步发展。养老信息平台覆盖全市各县区,汇聚线上线下资源,对接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同时,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送孝康养护中心和恒生长者照护中心参加省残联举办的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分别获团体三等奖和二等奖,恒生长者照护中心2名护理员获个人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市养老机构院长、养老护理员全员培训率达72%,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培训率达到51%。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方面,我市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农村留守妇女,截至2020年12月底,共带动就业1300多人。

此外,严格按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和《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要求,持续开展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与西宁市开展养老院互检工作,对16个养老机构和22个养老设施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对照问题清单逐一挂号销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