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护理员”如何提高职
发布时间: 2022-11-21

  为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人才短缺困境,2019年标准作出如下修改: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将五级/初级工申报条件由“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调整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年(含)以上”;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

  “有一些人认为,门槛的降低会导致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降低,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2019年标准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负责教育部1+X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杨根来表示,新的标准有助于提升养老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当前养老护理员主要以四五十岁的女性为主体,学历普遍不高,之前标准中设立初中学历的门槛并不利于更多人进入养老产业。”杨根来说。

  实际上,入职门槛在降低,技能要求却在提升。“这是2019年标准调整的两个重点。”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易婕也参与了2019年标准的编写,她说:“2019年标准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由四个增至五个,新增‘一级/高级技师’等级,畅通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通道;同时根据其他职业与养老护理员的关联性,规定护士、家政服务员在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时,其从业年限可视为养老护理工作的从业年限,为相关职业从业人员转型发展为养老护理员提供路径。”

  “另一方面,通过新增和丰富工作内容,提升养老护理员素质。在养老护理员各职业等级中,新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技能要求,提升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能力,适应居家和社区照护的巨大需求;在‘基础知识’中新增‘消防安全’内容,提高养老护理员火灾防控能力,提升养老服务安全管理水平;为回应和满足社会对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新增失智老年人照护要点与沟通技巧。同时,在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等级,新增‘能力评估’和‘质量管理’工作内容,提高高等级养老护理员的管理能力。这样可以在扩大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易婕说。

  2019年标准释放的利好也引起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北京市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部副主任张梅淮说:“之前也听到过很多养老院的朋友提到,在招聘护理员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一些人,明明技能水平都很出色,但却因为学历问题被当地条件好的养老院拒之门外,只得委身于条件一般的养老院,拿着微薄的薪水。与此同时,不少学历较高、年纪较轻的护理员却又因为缺乏耐心、嫌弃工资低等原因很快离职。一些有本事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流失程度又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消磨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门槛放低给了真正想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机会。北京市石景山区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副院长兼服务部主任李榕彬介绍:“2019年标准出台后,我发现前来应聘的人员比以往多了很多,他们中大多数年纪在四五十岁左右,学历不高,但我们很看重他们具备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我们中心有一位叫王勇的服务员,今年58岁了,学历也不高,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愿意和对方交流沟通。有一位大学教授的父亲送到我们中心,刚来的时候卧床不起,也无法用语言交流,王勇和对方说,没关系,你不能和我说话那就由我和你说话,就这样一番细致的照料下来,老人现在已经可以坐起来了。其实很多人缺少的往往是一个机会,一个平台,不能用一张文凭去卡住他们的梦想。”  

3.建议:多方发力,助推专业队伍建设


  吉林省吉林市震宇养老康复中心院长邱久立表示:“以前工资低,很多人不愿意来,但现在即使开出高工资,有时也未必招得到人。”邱久立表示出另一种担忧,近年来,护理员平均工资可以说是水涨船高,同时养老服务业人员数量缺口很大,导致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为了争夺人才“大打出手”,相互之间拼价格、高回扣抢患者,扰乱了养老市场的正常秩序。

  此类问题也引起政协委员的深切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认为,要加强政策统筹、整合和落地。他建议,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以需求为引导、市场发挥主体作用、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相对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层次改革。

  为解决养老服务业人才缺口问题,《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在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同时,为进一步畅通基层养老服务业人才上升通道,国务院今年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月,教育部确定了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的5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就包含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对此,杨根来介绍,作为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之一的民政部培训中心,已经举办了4期“失智老年人照护1+X证书说明会和培训班”和4期“失智老年人照护考评员培训班”,1100余人取得师资和考评员培训合格证书。超过18个省48个院校的6000人将参加今年12月2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考核评价首次考试。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许多地方已认识到培养养老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快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比如10月25日至27日,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九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在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举行,共决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37名,一等奖中前3名选手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也积极从群众需求出发,破除“看客心态”“依赖意识”等落后观念,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责任担当意识。邱久立介绍,吉林省吉林市开展了失能人员长期照护险试点工作,长期照护险指的是城镇居民医保可享受每日护理费(60元)及卫生用品(10元)的70%报销,城镇职工医保可享受80%的报销。“而在震宇,只要拥有吉林市职工医保的长期照护人员仅需要自费2400元/月,就可以满足其日常生活和照护的所有费用(医疗除外),享受医护人员的专业照护,比在家雇护工护理要低一半的费用。”邱久立说,政府可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对养老服务机构予以支持。

  易婕也呼吁,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同时,广大社会组织要积极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

  刘卫昌认为,还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他建议,整合家庭照护支持政策,通过适老化改造、上门服务、家庭病床,让居家养老得到专业服务。同时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化。注重医养结合,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评价标准体系,养老机构向品牌化、专门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