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5亿老人如何养老
发布时间: 2022-11-21
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3亿,占总人口的18.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看来,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这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针对养老存在的痛点,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们交出诸多提案。
 
  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建立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老龄事务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养老服务同安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一样,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政府要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她建议,建立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老龄事务部,将目前与老龄工作有关的部门职责整合,以加强政府主导的统筹功能,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规定更好的落到实处。
  此外,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无法仅仅依靠政府来满足,应整合各类资源,激发、培育、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弥补政府养老的不足。政府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力量,向有质量保障的民间养老组织购买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的准入制度和扶持政策,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有意愿、有资质的民间力量到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以便政府加强对社会力量养老服务的监管、引导、协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养老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
  另外,陈霞还建议,将九九重阳节定为法定的敬老节,全国放假一天。在她看来这对文化与道德的建设意义重大,并会深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形成全社会敬老、孝老的风气。
 
  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做好五个方面,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则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以齐鲁制药上市的和在研产品结构来看,涉及老年人疾病用药的品种,占比超过5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升。一方面说明我们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照料还需要加强。”
  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一直备受关注。李燕在社区调研中了解到,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养老服务供给资源不平衡;养老专业人才短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
  针对以上问题,李燕今年提出如下建议: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文体设施建设;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运用新型互联网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缓解老年养护压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养老产业
  民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四季度,我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4065个,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数合计达到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3.3张,与我国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有待获得专业康复护理服务的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认为,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养老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养护压力,还能拉长产业链,催生扩内需、促就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刘劲松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包括推动医养一体化,允许康养机构和当地医院成立“医联体”,允许“三甲”医院在康养机构内设置合作“医院”;扩大基础设施供应,将机构养老建设用地划到医卫慈善用地范畴;加强康养专业人才培养,在医学专科学校设置康养、老年护理专业和定向委培生,扩大招生力度和规模;探索创新康养产业与商业保险体系有机结合,在各地尽快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同时,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商业补充险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设施
  全国政协常委、华润集团董事长傅玉宁:以旧城改造为契机,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今年一共提交了7份提案,其中两项与康养行业有关。
  傅玉宁提出以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为契机,出台政策推动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为了做好旧城改造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工作,傅育宁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并将发展养老物业与旧城改造相结合,让养老机构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核心城区内,适于改造为康养用房的存量不动产。改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增加康养相关设备。适量引入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养老设施建设。
  傅育宁还提出在全国推广复制“扶贫+养老”模式,即通过精准扶贫,与贫困地区政府建立人才培训及招聘的方式,一方面解决贫困地区人员就业,另一方面解决养老机构护理员紧缺的问题。政府在人才培训的资源、资金方面给予养老行业更大的政策支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