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改名?有代表提议走“积极老龄化”
发布时间: 2022-11-21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新生儿数量逐年下降、年轻劳动力储备明显不足等原因,我国很早就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渐进式退休年龄方案,实现男女均65岁退休的目的。但是,由于影响深远,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延迟退休"政策迟迟没有实施。
  不过,最近又出现了一个新提法:走"积极老龄化"之路。所谓积极老龄化,是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进老年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倡就地安老、居家养老老年人参与社会,包含老年人再就业,参加社会物质生产、获取经济收入,以及参与家庭家务劳动、社会志愿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内涵。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就是翻版的"延迟退休"啊,是因为"延迟退休"难以实施,所以换了个名字吗?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9%;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同时,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5岁以下人口。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量巨大、地区老龄化不平衡等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加上"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养老负担巨大,且随着高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不断增加,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现行的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的老年人强制退休政策已经不再适用,"积极老龄化"的道路不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政策导向,也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相互契合。
  老年健康余寿和自理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老年人可以在有能力、有想法的情况下,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而老年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也有权力再度进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作为"弱势群体",老年人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往往会受到制度和保守观念的限制。
  如社会上普遍认为的老年人就是不能再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口负担"的刻板印象,打击了老年人再次参与社会的积极性,集中化养老院、老年人强制退休等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理念,也体现了对老年人消极、物化的认知;而退休后与原有社会群体的分离导致的社交圈子缩小、家庭矛盾频发等,也是老年人再次参与社会受阻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我国应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所有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服务体系、向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等多方面做努力,给予老人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