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破解老年人“求学难”
发布时间: 2022-11-21

“活到老,学到老。”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比起基本的物质需求,老年人群体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渐显现。

如何更好地关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跟上新时代前进的步伐,是新时代社会健康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朱晓进看来,现有的老年教育或老年活动场所与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身边的老年人反映,他们想上个老年大学,有时候连名都报不上,普遍存在‘求学难’的问题。”

朱晓进经过大量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多地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老年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额不足,二是学制特殊。

以苏南某市为例,该市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朱晓进委员表示,截至2017年底,该市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7.98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96%。

预计到2020年,该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40万,占比将上升至28%左右。为了满足老年人对老年教育资源的需求,该市老年大学已从最初的4个班扩展至现在的220个班,开设近百门课程,学员达9000多名。

“一般情况下,老年大学的学员只要身体许可、有学习愿望,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在校学习,没有毕业离校的规定。这种特殊的学制也造成了学员越来越多、学额不够的情况。”朱晓进说。

为深入推进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解决老年人“求学难”的问题,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朱晓进建议, 要与时俱进,创新办班形式。可考虑设置网络在线课堂、微信在线教育等,让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老年教育。这样既可实现老年人继续教育人员分流,也可让一部分身体不方便的老年人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针对老年教育场地少和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等问题,朱晓进建议,要放开思维,实现老年大学向社区、敬老院等地延伸,挂牌开办教学点,实现人员分流。在师资方面,除固定的长年教学人员外,还可考虑与区域外的老年大学结对子,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此外,可招募文化教育机构有一技之长的退休人员做志愿者,就近到办班点授课,解决师资问题。

目前,很多老年大学在报名中出现了绘画、电脑、插花等专业一席难求,而有的专业则门庭冷落,白白浪费了很稀缺的老年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朱晓进认为,要科学规划教学项目,并建议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集老年人的意见,根据其需要确定办班项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