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养老“时间银行”,关键要解决“信任”问
发布时间: 2022-11-21
  由于时间跨度很长,如何保障不会出现“时间坏账”呢?由于养老服务是难以量化考核的,“我”今天的付出怎么能保证“我”明天的收益呢?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在全国推广“时间银行”,助力互助养老。对此,民政部答复称,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能够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2月28日《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种有效的互助养老方式,“时间银行”当然值得推广。所谓养老“时间银行”,简单地说即是人们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的时长就可以存入“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此番模式既能减轻子女和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风尚,果真成为常态,可谓益处多多。而其迅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践行开来的事实,也说明“时间银行”确有称道之处,于我国而言,亦可从中借鉴几番。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推广“时间银行”也不例外,其中也少不了“肠梗阻”。归纳起来,我觉得关键是要解决“信任”问题。举个例子,我们之所以放心把钱存进银行,是因为银行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信任,我们相信自己存进银行的钱不会打水漂,有多少利息也是一目了然,自己想什么时候取出来就取出来。那么,以此对照“时间银行”,人们自然要追问:由于时间跨度很长,如何保障不会出现“时间坏账”呢?由于养老服务是难以量化考核的,“我”今天的付出怎么能保证“我”明天的收益呢?时间币又能否“通存通兑”?……
  从更广的视角来审视,不难发现互助养老模式其实更适合在熟人社会发展。因为有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强关系纽带存在,更容易让人们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从而大家可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样的道理,“时间银行”若想遍地开花,必须凝聚社会共识,因为只有每个人对此都有基本的认同感和义务感,人人都是志愿者,时时都是志愿者,人际关系不再像今天这般冷漠,人与人之间有基本的社会信任,方能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创造未来。要知道,“时间银行”着眼的可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未来。
  鉴于此,虽然养老“时间银行”已具备法律和技术保障,但在具体的推广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社会认可度低、政府角色定位、信任保障、时间币“通存通兑”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决策部门要意识到,“时间银行”只是能缓解养老压力的一种方式创新,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着手,思考如何增加老人收入、促进老人健康、增进老人能力、创造老人宜居的环境,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