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入户巡访72136人次,电话问候101009人次—
发布时间: 2022-11-21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密云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共有9.6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7.2万人,占全区老年人口总数的75%。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养老不离乡土的传统观念深厚,特别是在北部山区,老人对农村和家庭有强烈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在家养老成为农村老人养老的首选方式,但单独农户又难以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迫切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面向家庭开展为老服务。

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今年以来,密云区聘请24家社会组织对8000名空巢独居、与重残子女居住、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开展巡访探访,入户巡访72136人次,电话问候101009人次,开展打扫卫生、代买代缴、文化娱乐等其他服务42313人次,处理老年人危机突发事件18次。定期的巡访探访,切实让“无依”老人感到了格外温暖。

驱车几十公里为老人购买蜡花纸

冯家峪镇位于密云的山区,共有18个自然村。镇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城里打工,常住人口大多数是老年人。2018年,该镇有580名老人被确定为巡访对象。西庄子村71岁的老人丛淑芬,独居,属孤寡老人,家中4个女儿均已出嫁,家庭条件都非常困难,因为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少回去看望老人。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家徒四壁,房子也是危房,是巡访中的重点关照对象。

有一次,两名巡访员去丛淑芬家探访。进到院里看到的是老旧的木头窗框,破旧的纱网,进入屋内看到的是用报纸糊的窗子,蜡花纸糊的顶棚也破了好几个洞。见此情景,巡访员询问了老人为何不维修,老人红着眼眶说:“平时就我一个人在家,4个闺女家里条件也不好,很少回来。我腿脚也不好,出去一趟太费劲了,只能简单地把窗户先用报纸糊上。顶棚坏了就没办法,我一个老太婆也没法登高,弄不了。”说着说着,老人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巡访员见此情景赶紧安慰:“奶奶,您别难过,有什么困难我们给您解决。”经过老人同意,巡访员又查看了老人家中的水、电以及饮食、卫生等情况,帮老人收拾了屋子,按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后,巡访员开车2个小时到近百公里外的古北口镇购买了蜡花纸,第二天一早,巡访员就来到老人家里,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老人家的窗子、纱网、顶棚都修好了。老人非常满意。

像丛淑芬这样的老人在密云区还有很多,巡访员逐一建立台账,将对这些老人一直帮扶下去。

坚持为失能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密云区飞鸿社会工作事务所负责的区域也是冯家峪镇。一天,社工巡防员来到司营子村委会附近的王大爷家进行巡视探访。王大爷未成家,也无子女,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且患有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是村内的分散五保户,享有国家低保补助。

巡访员进入王大爷家中时,他正坐在一张黑乎乎的桌子前喝着米粥吃着咸菜。王大爷看到巡访员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听村委会人说你们来我家,我这刚干完活回来就随便吃口饭。”“大爷, 您怎么不炒个菜吃呀?”“平时就我一个人,无儿无女的,随便吃口就行了。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每月能领到补助,过年过节还发吃的用的,现在你们又来帮我干家里的活,真是感谢!”

征得大爷同意后,巡访员按照巡视探访服务内容对家中认真检查并记录下来,把一些注意事项、存在的安全隐患告诉了王大爷。完成一天工作后,巡视员又在村内的超市买了猪肉、蔬菜、水果再次来到了王大爷家:“今晚您尝尝我们的手艺。”一个小时的时间,一桌子热气腾腾的菜就上了桌。巡访员陪着王大爷边吃饭边聊天,有说有笑像一家人一样。“大爷您要不嫌弃,我们就是您的孩子,经常来看望您,给您做饭吃。”

之后,每次巡访员到司营子入户时,只要王大爷在家,都会到王大爷家中陪他聊天,做饭,收拾卫生,看看家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每次王大爷都非常开心,感受着巡访员带给他的温暖。

规范巡视标准 加强政策保障

为进一步规范巡视探访工作,密云区老龄办制订了《2018年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组织实施工作指南》,结合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对需要养老服务支持的服务对象,依托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为老服务组织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后续专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多元化的巡视探访服务。巡视探访人员主要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及其他养老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

为让老年人及家庭成员了解、接受巡视探访服务,区老龄办加大了巡视探访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巡视人员统一着装、统一标识,方便老人识别。对巡视探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老年人的服务诉求,及时向巡视探访服务机构报告,紧急情况下直接拨打公安、消防、医疗电话。对服务对象提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由巡视探访服务机构区别经济困难、失能、失独、普通社会老人等不同情况,对接本区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按相关政策解决,或交由市场提供相应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