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杭州市西湖区全面推
发布时间: 2022-11-21

每年重阳节西湖区都高规格举办敬老爱老大会。图为西湖区夕阳红艺术总团时装分团带来的《最美夕阳》时装表演节目。

西湖区打造“互联网+送餐”体系,每天由助老员或社会化配送力量到老年食堂中央厨房取餐后,为老人送餐上门。

西湖区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嵌入式社区微机构。图为杭州市首家社区微机构——灵隐伴居养老综合服务中心。

西湖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造匠心长者工作室,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图为双浦老人举办竹篮编织培训。

西湖区注重老人健康服务和康复护理刚需,在每个居家照料中心均设置康复护理室,由专业团队进驻服务。

西湖区开展智能机器人心理干预服务项目,“旺宝”机器人逗得老年人笑声连连。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目前老年人口超过12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2.3万,90岁以上有2700多位,百岁老人有70位,年纪最大的105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湖区将幸福养老专项行动持续列入该区“五大行动”向纵深推进,连续八年将养老服务作为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区、镇街两级财政投入用于各项养老服务软硬件经费达到1.1亿元,西湖的老年人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越来越幸福。

大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今年西湖区全力推进浙江省政府实事项目,积极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具备“生活援助和餐饮配送、日间和中短期托养、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示范指导、家庭支持、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法律维权、志愿服务、辅具租赁”等十大功能,与社区照料中心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加快完善老年助餐网络,推进“新增镇街级养老服务综合体3家、老年食堂11家”的区实事项目,进一步完善养老配套设施。6月,杭州市在西湖区召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现场会。全区现有养老机构12家、床位数5100余张,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5家、备案老年食堂115家,全面形成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圈”。重点打造了11家镇街养老综合体、5家社区微机构和集老年食堂、签约社会餐饮、送餐上门“三位一体”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确保养老服务综合体镇街全覆盖、老年助餐村社全覆盖。年底前后还将开工建设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完成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前期工作。

持续深化养老特色品牌

“医养结合”方面,在规划建设、政策制度、具体操作层面一以贯之落实,打造了古荡街道金秋家园等6家医养结合示范型照料中心,引入民办医疗机构,开通医保支付,强化健康服务。全区所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空间上实行同址、相邻或不超过15分钟步行时间就近建设,服务上签订合作协议,每月驻点提供基础诊疗、保健咨询、养生讲座、“家庭医生”“家庭病床”等服务。“家院互融”方面,打造“开放式、嵌入式、多功能”的镇街级示范型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养老服务补贴已实现在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设施、养老(医疗)机构护理等三种养老模式之间的转换共通支付。灵隐街道伴居养老等机构以“一碗汤的距离”,服务周边老人,深受好评。“文化养老”方面,去年重阳节成立的夕阳红艺术团,划拨了100万元的年度财政保障经费,并由何赛飞、翁仁康等艺术家担任专业艺术指导,已成立书画、舞蹈、合唱等9个分团和11个镇街支队,开展书画、摄影、合唱、艺术培训、专业讲座、比赛等敬老活动100余场,在重阳节期间开展进村社敬老文艺演出专场20余场。“智慧养老”方面,在完善智慧养老终端“七助”服务的基础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实体合作,率先在部分镇街设施网点试点推行“一键送餐”“爱心手环”智慧支付、智慧监测床、远程家庭护理床等项目,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居家养老设施服务辐射面。今年,西湖区还在试点基础上,在全区镇街布点“幸福助老辅具租赁点”,为全区有需要的老年人无偿、低偿提供轮椅、拐杖、助行器、家用护理床等的租赁,实现涉老器具“共享”并有序轮转,为残疾、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便利。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设“匠心长者工作室”,吸纳辖区非遗文化传人和老工匠、老手艺人、传统技艺团队等,定期开展讲座、培训、展示活动,传承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等。打造“幸福养老三重奏”,在西溪街道建设集“医、养、食、乐、学、为”为一体的“幸福里”居家养老集聚区;在翠苑街道推进“幸福云”惠民助老综合体和银龄互助时间银行项目;在三墩镇开展“幸福汇”智慧民政(养老)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注重规范服务标准体系

制定标准规范,率先全省制定《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2020系列标准》,对包括居家养老在内的社区公共服务软硬件明确标准化管理要求。对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研制出台服务规范、服务指南、等级评定、准入许可、日常监管、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严格事中监管,整合市场监管、消防、镇街、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多种力量每季度至少1次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助餐网点进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经营情况、服务情况等实地评估检查,不断提高为老服务安全度和满意度。落实绩效补助,将等级评定、绩效评估、服务人数情况作为财政补助依据,以公共财政补助为引导,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持续提升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质量。

今后,西湖区将继续以“让幸福荡漾在百姓心坎里”的民生工作宗旨为指引,以“全力打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区”为目标,全面推进西湖各项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生活在西湖大地上的长者们幸福养老、好寄天年。

西湖区唱响

幸福养老三重奏

美丽西湖,幸福养老。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乐老享老的目标,西湖区勇于创新实践,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结合区情实际,探索发展“幸福汇”“幸福里”“幸福云”的幸福养老系列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该区目前已在辖区三墩镇推进“幸福汇”智慧民政(养老)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在西溪街道规划集“医、养、食、乐、学、为”为一体的“幸福里”居家养老集聚区;在翠苑街道推广“幸福云”惠民助老综合体和银龄互助时间银行项目。西湖区养老服务工作已吹响“幸福三重奏”。

幸福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翠苑街道“幸福云”作为杭州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全市第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导搭建的将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机构、社会爱心企业等资源整合的惠民助老工作网络和基础工作平台。该项目积极打造轻老代际循环互助、资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让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和困难群众,能够通过平台及时得到服务;让有意向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能够通过平台使出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需求和服务的实时对接,架起志愿者和老年人群体间的桥梁。现已发动和组织西湖区420余支志愿服务队、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参与到“邻里守望”“结对帮扶”等志愿为老服务中。

其中,“幸福云”项目搭建“时间银行”体系,量化志愿服务,将“时间币”作为志愿者群体内部的一种“特殊流通货币”。注册志愿者通过结对,为所需服务的老人提供定点帮扶后,根据服务类型及时长对志愿服务进行量化评估,并获得相应积分,该积分累积成为“时间币”。当“时间币”累积到一定数额时,志愿者便可到“慈善服务超市”线上选择或线下兑换,可兑换服务和实物。

幸福汇,幸福汇聚千万家

三墩“幸福汇”民政e站是首个智慧民政综合体,分上下两层,与邻近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打造医养结合服务,服务面积共1056平方米。“3+6+X”的框架将精准帮扶、为老服务、慈善公益、信息共享、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系统融合,成为衔接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的枢纽型载体,使供需双方能够无缝对接,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

在“3”上,建设了智慧信息平台、惠民公益平台和慈善基地平台3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平台,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项目进展、服务场次、社会组织等,在系统中有119006的服务对象数,以老年人和困难家庭为主,每一条数据都有详细记录。

在“6”上,根据困境家庭具体需求,开展多元化服务,包括生活需求服务、健康需求服务、安全需求服务、社交需求服务、尊重需求服务、文化建设服务。幸福汇还是三墩镇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指导站,目前站点主题活动累计举行25场,累计服务750人次,日常服务累计服务839人次。

在“X”上,针对健康需求服务,“幸福汇”民政e站与周围医院、连锁药店等资源衔接,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健康助行”“光明行动”等活动。为更好地了解辖区内老年人的状况及需求,西湖区针对老年人群体在三墩试点研发养老大数据库,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入户走访调研,收集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内容数据。针对首次进入“幸福汇”的老人,还将通过“刷脸”建档案,此后站点内各个服务项目能通过人脸识别设备记录服务数据,以智能化手段了解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实际需求。

幸福里,仁德孝顺万人尊

为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西溪街道“幸福里”整合区块资源,如城市公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卫生院等硬件资源和服务,统一白墙黑瓦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致力于打造浙江省一流、杭州市示范的孝文化养老综合体。该项目总占地10000多平方米,于今年10月重阳节建成开放,由践孝行、扬孝德、健体魄、尚仁爱、融医养、乐生活六大篇章组成,包括孝文化宣传长廊、孝老公园、日照中心、国医馆、老年食堂、乐活中心等十大孝老板块,集“孝道传承、崇尚礼仪、医养融合、养乐学为”于一体,切实遵循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积极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长者幸福生活集聚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