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郊区“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1-21

日前在沪召开的“中国养老业发展论坛”上,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透露,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银发”的养老需求,上海在崇明、奉贤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郊区,探索、推进“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钟汝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全生态养老社区”,为缓解市区养老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如果郊区养老机构具备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相信有更多的老人会愿意选择郊区养老机构。”

据了解,“全生态养老社区”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生活共同体,根据较高适老性标准,建设并提供完善的无障碍设施,集合家庭、机构、市场、社会等各类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老年人乐意到郊区颐养天年。

目前,上海已确定在崇明岛上的陈家镇养老社区项目、东滩幸福长者社区、崇明农场改建养老社区率先进行示范建设。“十二五”期间,上海将重点推进崇明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并按东、西、南、北空间布局的思路,适时推进已初步选定的养老社区基地项目,通过试点引领,为全市未来推进养老社区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在推动郊区养老机构发展这一问题上,张钟汝认为:“最关键的是市民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于市区的养老机构已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再加上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有限,若是一味地将老人送往市区养老机构,最终只会导致老人‘老无所居’。因此,一方面老人家属要改变观念,能够意识到郊区的良好环境或许更适于老人安享晚年;另一方面,老人自身也需要多一份勇气,愿意去尝试新环境、寻找新生活。而扭转市民传统观念的因素中,提升郊区养老机构的整体实力无疑成为重中之重。”

张钟汝认为,多数老人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希望晚年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令他们满意的养老机构,不仅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周边配套设施,还要具备专业化的护理团队。而对于目前养老院普遍存在的护工年龄偏大、流动率高、专业性不强等现状,她略带顾虑地说,“如果养老机构提高护工入行门槛,招收专业、年轻人员,势必将增加用工成本,也会相应地调高护理费,最终为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带来负担。”她建议,养老机构并不是养老的唯一途径,上海应该建立以“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为主、“养老院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把有限的养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近年来出现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助餐点、老年活动室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设施,也为老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提供方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