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合力增效”解锁养老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1-21

宁波市镇海区是全市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区域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55586人,平均每100个人中就有24个60周岁以上的老人。据预测,未来几年内,该区老年人口增速仍将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到“十三五”末,该区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近30%。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镇海区民政局借助全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9055”养老服务格局。

截至目前,镇海共建成养老机构8家,总床位2820张,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每百名老人拥有5张床位的目标。显然,无论是在打造“升级版”,还是“量身定制”本土养老模式,镇海都在积极地“自我修炼”为优质幸福的养老城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镇海区将直击养老痛点,以‘镇海模式’打造养老品牌,为更多本土老人谋求福利。”宁波镇海区民政局副局长许希启说。

硬件扩容提质软件华丽升级

今年8月中旬,镇海金生怡养院三期工程5号楼正式投入使用,该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拥有720个床位成为该区规模最大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也意味着镇海老城区养老机构“改、扩、提”工程建设圆满收官。金生怡养院不仅有各项完备的生活设施,还配备了医疗保健用房、文化休闲场所等,并提供“贴身”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这标志着镇海的养老设施建设开始涉足中高端市场。

近年来,镇海区把提升养老服务作为重点工程,坚持让软件和硬件“雨露均沾”。“一方面,我们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增量转型’,累计投入5000万元,先后完成蛟川街道云龙福利院、庄市街道敬老院、澥浦镇敬老院等5家公办养老机构‘扩容提质’工程,新增床位580张,重点转型发展护理型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为更多失能失智、需要机构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普惠制的养老服务。”镇海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童肖雁说。

去年10月刚投入使用的澥浦康悦颐养院,引入“公建民营”模式,把日常管理、运营委托给第三方公司打理,把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设在养老院内,实现老年人“小病不出院”。

今年年底,投资1.6亿元的四季永逸颐养院将正式开门迎客,它是拥有700张床位的大型医养护一体机构,也是镇海区首家中高端民营养老机构。“其实,全区公办养老机构历时三年的‘改、扩、建’计划,去年底就已完成,这意味着华丽升级为2.0版本的镇海养老机构将更加从容地满足不同需求的老人。”镇海区民政局副局长许希启表示,“针对养老难题,我们力争用‘镇海模式’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新时代为更多老人谋求福利。”

实行医养协作签约契约式医生

“张医生,阿拉血压、血糖情况还好吗?”住在金生怡养院的老人陈金文像往常一样询问他的签约医生张斌,“总要张医生亲自看过才放心,现在配药的时间还能延长,比以前方便多了。”提起家庭医生的政策,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不仅是陈金文,由金生怡养院与招宝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的390位老人都能享受上门服务,一个医疗团队共5名医生为老人们提供基础的量测血压、血糖、健康咨询等服务,其实,像这种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在镇海还有很多,不仅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毗邻或一体化建设,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医疗协作关系,真正把医疗照护融入到养老服务的过程中。

“目前,镇海区60周岁以上的老人签约契约式家庭医生共20172人次,每位老人都在就近的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医生承担起维护健康、调配医疗资源和控制卫生费用投入的‘守门人’职责。”童肖雁向记者展示了签约服务协议书,“医生每月上门为老人提供一次健康巡诊,每月第一周的周四上午对外免费坐诊一次。收费方面也更具普惠性,一半由老人居住的养老机构支付,另一半由医保基金来承担,打消老人‘舍不得’花钱的顾虑。”

骆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推出信息化健康监管平台,老人签约后,服务站提供的电子血压计能随时测量血压并实时传送到电子平台,不仅自己和家人的手机客户端能看到数据,签约医生也能同步获取信息给出医嘱,智能又便捷。

7月初,骆驼街道服务中心还邀请了宁波市第一医院、镇海区人民医院、镇海龙赛医院、镇海区中医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专家组成“市区二级慢性病管理专家联盟”,定期在该中心全科门诊坐诊,“契约式”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可享受免费的预约服务,可见医疗红利正快速地惠及镇海百姓家。

创新众筹养老合力增效

今年10月,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的“新三宝”服务社,作为宁波首家普惠性特色服务机构进入全面运营阶段,该服务社以区域性居家养老中心、义工服务中心、日间托养中心为特色,为辖区内老人提供饮食助餐、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质监测、日间托养等服务。

由于街道70岁以上老人有6000余人,老龄化程度严重,最迫切的需求便是用餐。街道根据前期调研,老年食堂成了“新三宝”服务社率先推出的项目。食堂采用“半自助式”的“1+x”运行模式,即1个荤菜,3至4种素菜内任选2种,荤菜采用预约式,服务社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提供菜谱给老人挑选。每次吃完饭,老人可以去楼上休息一会,也可以在休息室观看影视节目、读书看报或聊天,兴致高的还能抱团去活动室搓个麻将。

“因为是众筹模式的新型养老,老人们吃的瓜果蔬菜都是当地农场通过服务社‘众酬’平台,成为老年食堂的供应商,全年不间断地提供新鲜的时令瓜果。”童肖雁介绍,“除了蔬菜,还有志愿者服务众筹,电视机、微波炉、照相机、小提琴等设备众筹,辖区内的社会组织也认领了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的公益性服务,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募集正能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进行冠名、认筹,不仅实实在在地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考虑到服务社长期发展需要“源动力”,新三宝服务社在沿街设立了“三宝店铺”:大宝营养小吃铺、二宝众筹屋和小宝义工站,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设计衍生产品。不得不说,镇海在大胆试水“众筹养老”的同时,也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助推“孝敬亲老,温情和谐”蔚然成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