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银瓶锁碧云英,谷雨旗枪最有名。嫩绿忍将茗
发布时间: 2022-11-21

四银瓶锁碧云英,

谷雨旗枪最有名。

嫩绿忍将茗碗试,

清香先向齿牙生。

清·袁枚《谢南浦太守赠芙蓉汗衫雨前茶叶》

清朝的江南大才子袁枚三十多岁辞官,事业正火,前程似锦,说不干就不干了。退隐在江宁城清凉山下建“随园”,网罗天下诗人才子佳作,辑合诗集,编撰诗话,著书立说,在这里过了五十年的闲适生活。当时的官场和布衣诗人能将自己的诗纳入《随园诗话》便是荣幸,袁枚因此而天下扬名。君不见,多少官场之人常常貌似愁眉不展状。念叨着官不好做也不愿意做的违心话,只说是组织需要,期待早一些过平常人的日子。说归说,难得见哪一位辞官回乡。唐代高僧灵澈上人有诗一语道破:“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袁枚倒是个说到做到的人物。

随园如同今日之会所,尝美食、招美妓,饮美酒、品香茶,出诗集、写诗话,招待远的、近的、穷的、富的、男的、女的、当官的、经商的。总结出一个《随园食单》,何等了得,大家众口称赞。人与人不能比,干这些事,首先要有钱,有背景,才能买地建园,游山玩水,结交官宦,出版书籍,研究美食。陶渊明也想研究美食,也想出个《食单》,可能吗?

据说袁枚自己并不会操刀做菜,只是在品尝各种菜品时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记录下来写成了《随园食单》。袁枚有钱、有闲、有地儿、有圈儿,是个典型的铁杆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有专门讲述茶酒的一章。他在其中说:“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大概是喝惯了龙井、阳羡的淡茶。丙午那一年秋天,袁枚受邀去武夷山旅游。在曼亭峰、天游寺游览时,人家知道他的名气大,于是和尚道士争相献茶,也想借他的名声推出自己的茶。他说,如胡桃般大的杯,如香橼小的壶,入口不舍得咽,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慢慢饮下,顿觉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再饮一、两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他觉得龙井虽然清香,却味淡薄,阳羡虽属佳品,却韵不够。所以武夷茶名满天下。随即写下长诗《试茗》。诗中有“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悠然。”“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雨淋日灸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看来是出于真心,并不是喝了人家嘴软做个软广告。

袁枚是杭州人,退休后不回老家却在江宁清凉山下建造随园。我去南京多次,想寻觅昔日之随园,但经打听一无所获。只有一家随园大酒店留下了随园的影子。大概是南京的历史名人太多的缘故,对袁枚这样的人不屑一顾吧。不过在秦淮河畔,还是看到了袁枚的一尊浮雕像,长髯飘飘,清清瘦瘦,没有一丝官家的影子,是个诗人的模样。文前的茶诗是袁枚为感谢姓谢的南浦太守寄来一件汗衫和四瓶雨前茶而作。

嫩绿的新茶不忍品饮,刚刚一啜便满口香气。文人品茶就是这样,能品、能评、能写,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古人喝茶的心得?

灯下,捏三根云南大叶种普洱新茶,取其香,观其色。当作绿茶泡入杯中,洗净,冲泡,叶渐渐舒展,占满整个茶杯。金色的茶汤在灯光下,更加清澈,杯沿处一圈金边。茶香随着水雾蒸腾,香气立刻在书房漫延开来。我打开一本在中国书店旧书堆里淘到的中华书局1981年版的《随园诗话》,看一两段诗话,品一两口新茶。周围安静得很,似乎听得见茶叶舒展的声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