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7月27日电记者刘林“我的父亲母亲一
发布时间: 2022-11-21

中新网南京7月27日电(记者刘林)“我的父亲母亲一共生育了十个孩子,除却夭折的一个,其他9名子女全部成才,我就想把他们的一辈子记录下来,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27日,江苏省沭阳县的王松生老人告诉记者,临近退休,早年间关于父母的往事总在脑海浮现,自己索性用文字将这一幕幕的场景记录下来,没想到一写就收不了笔,竟然写了110多万字。

记者翻阅这部手稿,分上中下三册,共一百三十一章,16k的纸张,三册叠放在一起有六七厘米厚。

书中每章结尾都附有一首七律诗,情节平实,语言通俗易懂,虽讲的是家常事,也没有多少叙事技巧,好多都是平铺直叙,有些地方甚至写得过于细枝末节,却充盈着作者对父母深厚的情感。

作者王松生今年59岁了,在江苏省沭阳县的残联工作,临近退休的他工作清闲了下来,早年关于父母的回忆总是在脑海中浮现,让他不能自已。

“母亲生了十个孩子,除了一个夭折外,其余的在父母的影响下,都入了党,从事不同的行业。”王松生说,父母年轻时家庭生活艰难,但由于有着坚定的理想,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那一辈人身上的品格、操守,对自己这一辈人影响很大。

“那时候的日子苦,我们兄妹九个,全靠父母亲的肩膀扛下来,我们九兄妹基本上都完成了学业,在各个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王松生说,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砺了自己,临近老年,更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想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留给子孙,让他们将“孝顺、忠厚、不畏清贫”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王松生介绍,书稿有110多万字,历时两年多,主要内容是怀念自己故去的父母。

“自我记事起,无论父亲在哪里工作,要回家准是在周六的下午,每周六的下午,我都会早早地守候在村口。当老远看见父亲骑着自行车回来时,我就会飞一样地冲过去,紧紧地用一只手抱住父亲,另一只手从父亲的各个衣服口袋里掏东西吃……”在名为“往事历历记心间,终身不忘苦和难”的章节中,王松生如此描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文字质朴,叙事简单,但充溢于其中的父子深情却让人感动不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刚动笔时,写几天就写不下去了。”王松生说,写作的过程异常艰难,曾几度搁笔,是一个“孝”字支撑自己写了下去。

“杨绛说钱钟书写《围城》的情况,有‘锱铢积累’的办法,那我也学‘锱铢积累’的办法。”从此,王松生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要写500字。有时回家晚了,他就在台灯下写到深夜十二点,甚至到次日凌晨。

就这样,日积月累,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部110多万字的手稿《我的父母亲》终于完成了。书稿的完成靠的不仅是毅力,还有一个“孝”字在支撑着王松生,把其父母的良好品德和敦厚的家风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人。

王松生说,也正是在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下,子女后代们对父母一辈也很孝顺,“老母亲年迈后,瘫痪在床十一年,我的兄弟姐妹和子孙后代争着到老人病床前伺候,端吃端喝的,没有人有一句怨言的。”

“之所以花了两年多时间,坚持完成这部书稿,就是想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让后代们经营好自己的小家,由家及国,热爱并建设好‘国’这个大家。”(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