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亚洲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该国
发布时间: 2022-11-21

新加坡是亚洲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该国鼓励居家养老。近日,新加坡卫生部政务部长蓝彬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于居家养老而言,社区医疗服务是成败的关键。这一提法给我国也提供了启示:要想让老人们留在家里养老,必须加强社区医疗建设。

安心养老离不开医疗

老人的需求不外乎三种:就餐、就医、活动场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综合内科原主任、北京燕园康复医院执行院长付研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让老人安心留在社区养老,必须有足够的医疗条件。

付研对自己负责的养老社区居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100多位入住居民的平均年龄为78岁,其中90%以上都患有3种以上疾病,80%以上患有1~2种慢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可见,老年人的慢病管理非常重要。”付研说,如今空巢老人增多,绝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都是夫妻俩相依为命,甚至一个人独居。很多高龄老人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并不了解,对健康管理也不够重视,反而去相信一些不靠谱的养生骗子。因此,医疗服务对居家养老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老人连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医养结合,主要在医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落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真正到基层,社区医疗和居家养老的结合还有难度。”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

陆杰华说,真正的医养结合应该是养中有医,医中有养,主要在医。但这里的医不是简单的看病,而是涉及慢性病治疗、失能老人康复、紧急医疗救援、全方位健康管理,甚至小到上门打针等方面。国家现在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搞了一些试点来探索,但离老百姓还有一定的距离。下一步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式,比如推行家庭医生巡诊、签约等,让居家老人获得更好的医疗支持。陆杰华特别强调,政策出台是好的,但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还要打破部门间的隔阂,尤其是卫生部门要让医来到老人的身边、床边、周边。

三大对策增强社区慢病管理

针对中国社区养老和社区医疗的特点,付研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一,加强社区老人慢病管理。慢病管理能明显降低老人急性发病风险,而一旦老人出现脑梗等急症,很可能会失能、致残,很快就接近死亡了。付研表示,多数社区老人并非高风险人群,平时用药还比较稳定,需要建立健康档案,把病情通过社区卫生站、二级医院等进行监测(比如三高等)。社区医护人员要对辖区老人的身体和疾病状态进行完整评估,实行家庭责任制和签约式管理,进行医疗管理输出。在付研负责的社区,医务室会对老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主要包括晨起、午饭前、睡前),评估风险时间段,加强血压管理,调整不合理用药。高昏迷风险的糖尿病老人则由责任制医生管起来,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进行健康教育,让老人不仅仅获益,更是救命。

第二,对社区医生进行体系化、流程化、专业化的培训,更新理念。定制老年人慢病管理服务指南,作为标准的社区卫生站,医务人员要把指南了解得非常清楚,将慢病管理流程化。老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不同的疾病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周来一次社区,一天查两次血糖,一次空腹加一次随机,做到心里有底;每三个月去合作上级医院做一次血液化验,查肾功能、肝功能、离子情况等。最后的结果就是老人提高生活质量,突发事件风险降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社区卫生站向居家养老体系的辐射势在必行。付研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在医务室打造养老社区医疗输出服务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培训模式,培养健康管理师和社工,与专业医护人员一起对老人进行医疗管理。健康管理师是医生和老人的桥梁,要专心做健康管理。实现居家养老,归根结底是要整合医养团队,一要做好责任制医生输出,二要做好老年健康管理,三要结合引进社区管家、社工、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把控风险。▲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