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空巢、独居老人给远方的亲人带去问候
发布时间: 2022-11-21

昨日,《河南商报》刊发了关于“空巢、独居”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不少市民打来电话或留言,想通过《河南商报》,给远方的亲人带去问候。

其实,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很多话都是没有说透的,即便双方彼此思念,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表达。今天我们试着通过4个小故事,讲述父母和子女对待思念以及爱的不同理解、表达方式,或许,你在这里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反响】

你可知父母多盼你常回家

“看到报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大雪天里,站在村口等我回家的事儿。”出生在信阳农村,嫁到郑州南陈伍寨的贾女士说,嫁到郑州的第二年年关,河南都下了大雪,头一天晚上打电话给父亲商量,要不要回家,父亲劝说山里路不好走,别回了,“等我节后回家时,才从邻居那得知,我父亲在初二那天,冒着大雪,在村口站了好久,等我回家。”

“他们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不知道多想你能回去。”电话里贾女士不断抽泣,她称,从那之后,不管天气多恶劣,逢年过节都会回家陪陪年迈的父亲。

【子女】

刘女士,24岁,留学生

节日会想起在北半球的父母

如果不是看到朋友圈转发的《河南商报》的报道,可能我会忘掉周四就是中秋节了。

算起来,我离开祖国不到两年时间,但跟父母最近一次过中秋节,却是四年前的事儿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泛起一丝亏欠。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用我老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抱在怀里怕碰了。”

父母省吃俭用,将全部心血都用来供我上学,我也算听话努力,考上了中山大学,并在四年后考入波士顿大学。

或许跟我现在身处异乡有关,这两年,每到传统节日,我就特别想他们。天气晴好时,我都会看着月亮,心里默默想着爸妈在跟我看同一个月亮。

长这么大,我的性格虽不内向,但从未跟父母说过什么温暖的话,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我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回国一定好好陪你们。”

田先生,在广州打工

明知道父母感受却有心无力

我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到广州闯荡,算起来有20年了,中秋节我只回去过一次。原本是下午4点左右到家,由于火车晚点,夜里8点多才到家。

到家了我看到就母亲一个人,和一大桌子菜。我想喊父亲吃饭,就问父亲去哪儿了。

母亲当时扯谎说父亲去隔壁家玩儿去了,让我们先吃完饭再去找他。等我们吃完饭,母亲才给我说,父亲担心晚上从县城没有车往乡下去,就骑着三轮车去县城接我们了。

从我家到县城,那是七十里地的路啊。我和邻居去接父亲时,看到父亲就在车站的电线杆旁,空荡荡的车站除了父亲和他的三轮车,空无一人。

后来把父母接到广州住,但母亲以各种理由吵着要回家。当时我还很生气,觉得母亲不理解我的心意,就把父母送回了老家。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看着广州的物价贵,舍不得我受苦,才故意和我闹脾气的。

【父母】

郑州退休职工岳女士

中秋时儿子工作正忙,理解

年近七十的岳老太坐在家中的沙发上,挽起裤管又在右腿膝关节处贴了一贴膏药。阴雨天气,她的风湿病又犯了,走路要靠时刻放在身旁的一根拐杖。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岳女士身上的病痛已不止一处。老人的丈夫多年前去世,女儿因患肺癌,长期居住在广西疗养,儿子则在安阳安了家,在一家酒店工作。提起中秋节,岳女士称,好几年都没回来过中秋了,儿子在酒店工作,中秋时,正是忙的时候,“他还得给员工过中秋呢,也顾不上咱。”

“儿子要工作,这咱都能理解,他经常打来电话问我的情况,已经很欣慰了,是个好儿子,孝顺。”这个中秋节,又是岳女士一个人过,这个看着倔强的老人面对第一次见面的记者说,其实她一个人挺好,有邻居们照顾,前天,对门邻居还给她送了月饼。

79岁独居老人赵先生

没子女在,节日是徒增伤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000多年前,杜甫将思念寄托于圆月,而79岁的老赵家桌子上放着的圆圆月饼,也寄托着对女儿的思念。

昨日报道中,8年没见女儿的他,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老人说,女儿已经40多岁,定居在了加拿大,也时常会主动打电话,但是总觉得还是“很远”。

桌子上的月饼被掰开了,老人吃了一半,就象征着算是过中秋了。“子女没在身边,中秋节就跟其他日子没什么区别,明月只会徒增伤感。”老赵选择让自己忙碌起来,除了自己在家编一些书,还经常出门找一些人遛弯,帮人办事。

提起自己已年近五十的女儿,老人开口就是女儿多优秀。他期盼着女儿回来,可又担心女儿回国后重新打拼不容易,“现在啥也没有,女儿回来了咋办呢?”她都快五十了,回来一趟不容易,加拿大离家远着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