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的“沭阳养老”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1-21

有“花木之乡”美称的江苏省沭阳县,60周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4.8%。如何积极应对和缓解所面临的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重压力,并极大地促进发展?近年来,沭阳积极探索实践,为全省创新五保供养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保障服务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创新举措,完善机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推行公办民营改革。6月,沭阳县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选择七雄、沂涛敬老院作为公办推行民营化改革试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供给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办机构服务质量和效果。二是转变经费保障模式。改由县财政按月直接拨付到乡镇(街道)敬老院,同时工作人员工资与服务对象人数、服务质量挂钩,采用系数法计算发放,有效保障了经费运行,提升了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推行运营机制改革。全县乡镇(街道)敬老院统一增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牌子,将闲置床位,一年来敬老院床位使用率增长了21.02%,有效地促进了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

提升服务,贴心照料,创新建立三级联动关爱照料机制

2015年,沭阳推行五保老人“1+1”关爱监护制度,“这一做法很实用、有针对性,是适合国情省情的‘邻里乡亲守望相助’方式。”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对这一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又创新建立了分散供养老人三级联动关爱照料机制,较好地满足了失能五保老人的刚性照护需求,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新路子。一是在县级层面建立失能老人集中护养专区,将首批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的206名失能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护理,集中供养率达85.1%。二是在乡级层面建立高龄老人照料服务制度。依托乡镇(街道)敬老院成立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对辖区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实行监护关爱,定期走访慰问,照料生活起居。三是在村级层面建立看病老人就医陪护制度。由村居(社区)负责安排专人对生病就医老人进行陪伴看护、送医送药,着力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一年来全县368名五保老人就医得到贴心陪护。

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

2016年5月,沭阳县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南京禾康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优势,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实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全面落实。目前全县有3890名政府援助老人受到专业服务。“以前有个头痛脑热,打车去医院一个来回得跑半个晌午,现在通过“互联网+”,不出家门就有人送医送药!”日前,家住南湖街道大唐世家小区的李大爷一边忙着签单,一边告诉笔者。二是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在城市社区,由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组建服务团队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和社区实体服务;在农村社区,则采取依托养老机构、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线下实体上门服务。三是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好,党是好领导;弱势大群体,老龄搞照料;服务送上门,理发帮洗澡;泡脚剪指甲,房间卫生搞;耳挂听诊器,血压是否高;代购又代办,超市走一遭;煮饭又炒菜,可口好味道……”这是流传在沭阳的一段快板书,真实地反映了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开展服务的情景。

动态管理,保障到位,着力提升五保供养整体水平

一是定期开展五保对象认定、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工作。按照个人申请、村组公示上报、乡(镇)民政办公室核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复查审批的原则层层把关,目前该县共有五保对象3752人,其中集中供养1264人,分散供养2488人,切实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则退。二是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该县近年按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目前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6100元/年和/年。三是改善就医看病条件。将五保老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绿色通道,定期上门巡诊,条件具备的中心敬老院还设立了医疗点。

组织培训,开展演练,全面强化养老机构安全管理

沭阳县近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把“生命至上”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的全过程,确保养老机构的安全和稳定。一是组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2016年7月,该县民政部门联合县消防部门,对全县62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消防安全员进行了系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参训人员进行了考试,对颁发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结业证书。二是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2016年下半年,该县先后两次组织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提高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三是加快消防设施安全改造。2015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养老机构进行消防安全设施改造,彻底消防安全隐患。

(荣超  审核:蒋复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