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委员北京立标准鼓励促进低收入老人“抱
发布时间: 2022-11-21

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日前召开记者会,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保障低收入问题时,市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瑞建议,明确界定低收入群体的标准,促进低收入老人“抱团取暖”。

促进低收入老人

“抱团取暖”

董瑞表示,首先要明确界定低收入群体的标准,立标准后才能更好地分类对低收入老人养老予以救助。疾病是导致困顿的重要因素,对于低收入老人的医疗应提早介入,对其慢病治疗等予以支持,提高低收入老人的生活质量。另外还应鼓励、促进低收入老人“抱团取暖”,比如集中养老,即多位独居老人集中居住在其中一家,利用其他老人的房产出租或以其他形式运营,收益用于维持老人生活等需求。

机构养老

覆盖95.8%

东城区妇联党组书记、杨立萍委员是北京市社法委委员,去年参加了养老供给调研。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北京市已经在推进进入所有的机构养老中去。目前全市有449家,其中61家已经纳入医保,有63家引进了医疗机构分支来参与养老服务,有286家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了养老签约服务。“可以说,现在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覆盖率已经达到95.8%”。

鼓励大医院

办社区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王以新委员,几年前就带头下社区,在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都出门诊。

“这几年的历练,我体会到了基层医院确实给了老百姓非常好的医疗平台。在基层医院,老百姓看病不那么难了,挂号也很方便了。”王以新委员介绍,她现在主管的安贞医院大屯、还有复兴医院办的月坛社区,发展得非常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希望鼓励大医院办社区医院,大医生能多下基层,把基层的医生也带动起来,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了,才能让群众更多地敢于选择在社区医院就诊。”

医养服务

应形成“集成商”

北京医养康健康管理中心董事长余立新委员说,民营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做医养服务的“集成商”。

余立新说,医养结合,老百姓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在供应方面,各种庞杂的供应无法联动起来,就导致很多或养老驿站、日间照料中心虽然提供了很多空间,但是目前盈利还是举步维艰。应把所有的服务联动起来,形成“集成商”的概念,把社会资本的力量联动起来,把政策落地到这个平台上,把它供应到老百姓那里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