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的郑州古荥萌娃拜年照走红老人看照片忆
发布时间: 2022-11-21

“萌娃拜年照”拍摄于1960年

村里的一看照片,童年的记忆就打开了。

□记者 牛洁 文 张琮 摄影

核心提示 |记忆,可以被淡忘,却无法被磨灭。有时,只需一张老照片就可以破解密码,穿梭回旧时光。

春节期间,一组《关于春节的记忆》的老照片在网上热传,引发网友集体怀旧。其中有一张拍摄于当时的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现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时间为1960年,记录下幼儿院(即幼儿园,据村民回忆,当时称幼儿院)孩子为古荥爷爷奶奶拜年的场景。读者老翟希望通过大河报、大河客户端找到照片中的“孩子”,重温年味儿,帮他们重拾记忆。

1960年,距今57年,当时的“小萌娃”应该都已进入“60+”,那些人还能找到吗?

寻找

帮57年前的“小萌娃”找童年,网友为情怀点赞

这张照片的来源为新华网,照片中的小朋友身穿“背带小棉裤”,有的小女孩儿头上戴着花儿,小朋友们围成一圈,表演节目。旁边,敬老院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虽为黑白照片,但大门口高高悬挂的灯笼,整齐张贴的春联,烘托出十足年味儿。

记者查询发现,这张照片原发于2011年,老翟就是当时保存下来的,至今已经6年。

老翟说,照片标注的“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为现在的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一部分已经拆分划入高新区。“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我便收藏了下来。”老翟说,原本,他想有时间了把照片印出来,找到照片中的地点和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他希望借助大河报、大河客户端的力量,实现心愿。“如果能帮他们找到童年的记忆,重温记忆中的乡愁,善莫大焉!”

“看图找人,您认识这些‘小萌娃’吗?”1月30日(大年初三),征集令在大河客户端发出后,引发网友们怀旧情怀:“老有味道了。”“触摸历史,感受变迁。”然而,世事变迁,也有网友担心过往难寻:

@跌落红尘的砖头:不好找,时间隔了那么久了……

@gfdgaafas:几乎是不可能的。

转机

敬老院院长找到了,已94岁

“你好,我看到老照片了,我妈之前是敬老院院长。”1月31日(大年初四),读者刘国顺拨通记者的电话时,话语间难掩激动。

刘国顺说,他是在微信中看到的,照片中的背景建筑就是之前的敬老院,原址位于现在的古荥镇古荥村,幼儿院距离敬老院不远,隔了几百米。“时间太久,不知道在不在了。”

刘国顺的母亲今年94岁,名叫王玉瑞。之前身体很好,去年5月摔了一跤,中风了,如今卧病在床,言语不清。1960年,也就是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刘国顺只有4岁,正在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上学,对照片中的场景没有印象,也没有在照片中发现母亲的身影。

随后,记者联系上刘国顺的姐姐——64岁的刘兰枝。“俺弟把照片发来时,我一眼就认出了敬老院,太熟悉了。”刘兰枝说,小时候,她经常在敬老院玩耍,每到夏天,他们会在菜园里铺上席子,老人们讲各种好玩儿的故事。

不过,她虽然曾在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上过学,但1960年,她已经上小学,所以照片中没有她的身影。

2月1日,记者在老翟、刘国顺、刘兰枝的陪同下,来到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古荥村探望王玉瑞老人。卧病在床的她一眼认出照片中熟悉的建筑,尽管言语不清,但脱口而出三个字——“敬老院”。“敬老院院长……”时隔数十年,这一身份,她依然没有忘记,一直念叨着。

因为照片不清晰,老人未能认出照片中的人。不过,她口里不停说着一个名字:闫培英,是当时幼儿院的一名老师。

“我妈了不起,很能干!”刘兰枝说,1960年,母亲只有37岁,她对敬老院的老人很好,后来,母亲去大队妇女队当队长,老人们都拉着她的手,哭着不让走。

说话间,老人突然哼唱起来。“她这是在唱《东方红》呢。”刘兰枝“翻译”道。“东方红,太阳升……”唱着唱着,老人竟然红了眼睛,呜咽起来。

感动

村里小路上,老人一起忆童年

随后,记者来到村里寻找老太太口中的闫培英老人。

“当时孩子们去敬老院拜年,我好像还带着他们排练节目呢!”闫培英老人的一句话让记者和老翟看到希望。但仔细辨认后,她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照片中,对当时的事情只是有些许印象。

“快来瞅瞅,找找照片里有你没?”渐渐地,村里许多60岁左右的老人围了过来。“我对这个事儿有印象,但记不太清了。”63岁的王全凤说。“我也在幼儿院上过,时间太久,记不得了。”62岁的张陆海说。

因为照片不够清晰,加上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当时只有四五岁,无法还原当年的情景。不过,神奇的是,一张老照片犹如一把时光钥匙,瞬间打开了老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

“我小时候可孬了,在幼儿院跟人争红薯,我恼了,把红薯扔到小朋友身上,我爸知道后,把我打了一顿。”说着,王全凤大笑起来。

“我记得每天幼儿院会给咱发萝卜丝吃。”

“你还记得不?咱幼儿院的小床是天蓝色的,那时候老不想睡午觉。”

“小时候就知道吃吃、跑跑、蹦蹦,可开心了!”

“哈哈哈……”村里的小路上,传来一阵阵笑声。

“你说这年轻时候咋‘嗖’地一下就过完了呢……”旁边,闫培英突然冒出一句话,竟颇有文艺范儿。

轮回

老人重返旧址,敬老院变幼儿园

一场回忆之后,刘国顺、张陆海俩“老伙伴儿”决定再次回到幼儿院、敬老院旧址,寻找记忆,闫培英老人也一同前往。

“这个路口该拐了吧。”“错了,你还没我记得清。”张陆海、刘国顺沿着自己的记忆,寻找“老地方”,路上调侃拌嘴,年过花甲的他们似乎又成了小孩子。

闫培英老人的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回到过去,向记者念叨着:“我那时候真年轻啊,干劲儿可大……”

幼儿院旧址位于古荥村,距离王玉瑞老人家只有10分钟车程,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三层小楼,当年的风貌全无。四百米左右处就是当年的敬老院,临街,如今已经成了幼儿园。

临走,在敬老院旧址,现在的幼儿园门口,记者为闫培英、刘国顺、张陆海老人拍了照片,留作纪念。“很感谢老翟和大河报,我和村里的老人都很开心,看到老照片一下子回到了过去,想起很多事情!”刘国顺说。

当天,大河客户端对寻找的过程进行了直播,不少网友为这样的情怀点赞。有网友说:“寻找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还有感情……”网友“老李”说:“一张照片,一段回忆,带来多少情愫,多少共鸣。”

扫二维码,看寻找过程直播回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