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老年宜居城市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 2022-11-21

2016年省专题调研课题

哈尔滨市老龄办 宗月焱 孙彦枫

老年宜居城市顾名思义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近年来,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问题凸显,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建设老年宜居城市迫在眉睫。同时,健设老年宜居城市对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哈尔滨市老龄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961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84.82万人,占总人口数比例19.2%。2014年全市老年人口数为172.8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7.5%;2015年与2014年相比,老年人口增加了11.96万人,增长率为6.9%,是近些年来增长幅度较大的一年。2015年末全国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6.1%,较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与全国数据相比,2015年我市老年人口增长率比全国数据高出3.1个百分点。

从老年人口结构上看,我市60-69岁(低龄老人)114.36万人,占到全市老年人口数的6成左右;70-79岁(中龄老人)48.41万人,占老年人口数近2.8成;80 -100岁(高龄老人)22.0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1.2成;100岁以上老人(长寿老人)206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万分之2.14左右,最高年龄111岁。全市男性老年人数为87.91万人,女性人口数为96.91万人,女性比男性多出9万人,高出10.2%,男女比例关系为1:1.12。

哈尔滨市总人口增长趋于平稳,人口总量变化小,基本保持稳定,而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和全国。哈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失能老人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象,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步等特征,使得哈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加强老年人宜居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二、宜居城市的标准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活舒适、公共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度。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等。

2、社会文明度。包括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公众参与等。

3、环境优美度。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

4、资源承载度。包括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居住用地比例、名特产资源等。

5、生活便宜度。包括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住房、公共卫生等。

6、公共安全度。包括生命线工程完好率、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等。

老年宜居城市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发展提出来的一个新理念,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关系全体公民老年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老年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在应对社会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城镇观和达成的广泛共识,其概念模型来源于宜居城市。老年宜居城市的本质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适宜城市人群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同时,顺应城镇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根据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和心里需求,将“宜居城市”的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城市运营的各个环节中,打造适宜老年群体和各年龄阶段人群居住生活的城市空间和制度环境。老年宜居城市除了指代设施环境适宜老年人居住和生活外,还应该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个维度均能体现“宜老人居”的理念。

三、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对哈尔滨的重要意义

(一)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对哈尔滨经济发展的影响

哈尔滨市的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南越北拓中兴强县,建设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并且在松花江北岸建设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小时经济圈等等。居民消费档次提升,刚性消费平稳增长。建设老年宜居城市需要经济的支持,同样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老年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哈市老龄人口快速增加,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建设老年宜居城市对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够吸引投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哈尔滨的经济发展速度回落,而建设老年宜居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必然活跃,社会资本也会蜂拥而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二是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老年宜居城市,需倡导经济向上发展,从城市交通、住宅设施等各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户外空间和公共环境。三是能够促进就业。建设老年宜居城市需改善社区的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就业。四是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异地养老现象的增多,建设老年宜居城市能够增强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哈尔滨居住生活。

(二)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对哈尔滨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人宜居城市,体现在老年群体居住其中的认同感、安定感、满足感。哈尔滨市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而且城市的发展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主要构成是人,有人才有社会。而现在的哈尔滨市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所以建设老年宜居城市也是现在的趋势所在。建设老年宜居城市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三)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对哈尔滨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到全面高速发展期。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已经比较大,所以老年宜居城市建设也是其需要考虑的重心要点。建设老年宜居城市能使哈尔滨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龄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老年宜居城市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现在我市也基本形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而文化发展中老年人的比重也不容忽视,老年宜居城市就是一个基础,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方便。

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对哈尔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些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发达国家对宜居城市的建设以早期的对人居环境关注为标志。而且每个发展都是两面性的,但是建设老年宜居城市对我们的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发展建设,使我们的老年宜居城市更加快速,高效的建设。

四、建设老年宜居城市的建议

(一)人性化城市设计,注重细节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老年宜居城市需要关注细节。新建住宅区户外步行通道应实施人车分流,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轨道交通站应设无障碍通道,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设轮椅升降设备;商场、超市、展馆、剧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出入通道应配备平缓坡道,建筑物内外设醒目的通行指示牌,大片玻璃门窗处应有警示标志;电梯按钮、座椅休息、饮水处的高度设计应考虑到坐轮椅老年人;公共厕所宜配呼救电铃或同类功能设备,以备发生意外时求救;公共绿地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设防滑设施、扶手、踏步、座椅等,公共场所合理设公共休息区,满足老年人享受阳光、遮风挡雨的需求。现在的哈尔滨市居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老年人对于环境和社会服务体系有了更高的期待,所以建老年宜居城市能使哈尔滨市社会发展更加扎实,在老年宜居城市里“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都是可实现的需求。要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人的关爱支持体系,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开展老年人社区服务工作。从小区、医院、公园绿地、菜场超市、学校、影院戏院等方面,方便老人以及各种年龄层次的市民。倡导各方面都能从细节上为老年人着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适老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是提升老年宜居环境的重中之重

交通是老龄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相比于其他的养老产业、设施项目,目前相应的适老交通服务明显不足。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改造的进程中尽快地将老龄化这一需求纳入到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相关法律、政策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课题。在社区层面,应积极推进老龄化步行交通环境;在城市层面,尽快建立适老公交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在区域层面,加快铁路系统和长途客运系统的适老化建设。人行道绿灯时长应保证安全过街,符合条件安装听觉信号装置,市区设计6车道及以上道路,人行横道中央宜设二次过街安全岛。

(三)尊重传统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城市应多发展一些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影片,组织老年人参加一些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得哈尔滨市的文化产业也走向更多元化的方向,让各个层次的年龄段都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开设社区老年大学,加强老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文明礼仪、卫生保健、道德法制、电子信息、生活常识和生态环境等教育或讲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多方面生活知识,提高老年人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设立敬老助老宣传栏,定期组织敬老院的主题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社区敬老氛围浓厚,文化环境积极,活跃,融洽。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文化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强力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从硬件设施到公共政策,全方位解决老年人的宜居环境建设问题。要统一规划,用地上需注意统筹考虑城市建设和休闲空间的建设,统筹考虑适老化休闲空间和场所。应千方百计地节约出建设用地,用来建设小公园等休闲空间,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同时,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养老保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医疗场所建设水平,设立足够的老年病床和家庭病床,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组织成立了为老医疗服务队伍,争取为老年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助费发放制度,使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有较大提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