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小饭堂”出品“大文章”——以长者饭堂为切入口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发布时间: 2022-11-18

  2016年,广州市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专门开展老龄人服务需求调研,发现助餐配餐服务位居老龄人需求首位。老年人们希望通过助餐配餐服务,不仅将自己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拓展朋辈群体,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摆脱寂寞感孤独感,提升晚年幸福指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为此,广州市从老龄人的需求出发,用心用情办好长者饭堂,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过4年努力,全市共设置长者饭堂1036个,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并持续实施长者饭堂提升工程,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抓手解决群众居家养老难题,更好地满足老龄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受到市民群众尤其是老龄人的普遍好评。

  

  ■主要做法

  落实制度化,用心用情为民服务解难题。广州市委、市政府将长者饭堂纳入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件民生实事,与全市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对长者饭堂工作作出部署。分管市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场会,通报情况、部署工作,推动“大配餐”有序开展。民政、财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通力合作,各区、街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狠抓落实,协调解决助餐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优秀助餐企业拓展连锁化服务,通过通报督办、绩效考核等措施压实责任,推动“大配餐”有序开展。

  布点社区化,满足老龄人就近服务需求。综合考虑老龄人居住或活动集中度及步行通达等条件,按照“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距离半径,科学选择布点位置,确保长者饭堂易及性。以盘活利用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老龄人活动中心等社区现有物业进行适老化改造,积极推动23个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餐厅向老龄人开放,避免大拆大建和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目前,全市长者饭堂1036家,实现了镇街、村居全覆盖。

  筹资多元化,确保助餐配餐可持续运营。出台《广州市老龄人助餐配餐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实行“4个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广州实际的“大配餐”服务体系,实现多方支撑、广泛参与,长者饭堂普遍实现保本微利,申请参与运营的企业持续增加。每年安排项目资金,对老龄人就餐、企业和志愿者送餐、长者饭堂运营等3个环节给予补贴。市、区慈善会设置“长者饭堂爱心餐”项目,街道、社区积极发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发起设立社区基金,多方投入长者饭堂建设运营。

  运营社会化,推动社会力量成为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大配餐”服务,找到企业保本赢利、财政可承受、老年人能负担的平衡点,通过规模化经营、有效成本控制、科学定价和合理助餐补贴,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助餐配餐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化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长者饭堂,链接互联网送餐平台为老龄人提供网上点餐、送餐上门等服务,建立起安全可靠、服务多元的餐食供应和配送服务链,实现政府、餐饮企业、服务平台等多方信息对接和协同服务,全部长者饭堂实现刷社保卡就餐。积极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资源,如市慈善会发起“爱心午餐”计划、南沙区借力“南沙时间银行平台”发动志愿者参与服务、花都区根据农村特点探索邻里互助等,探索行之有效的公益慈善助老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助餐品牌。目前,全市175个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助餐配餐服务,993家长者饭堂由社会力量运营,占总数的95.8%,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主体。

  服务个性化,满足老龄人吃饭等其他需要。在“211标准套餐”(两荤一素一汤)基础上,根据老龄人身体特点、饮食习惯和时令季节变化,制订每周食谱,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味美可口,并对糖尿病人等有特殊需求的老龄人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将助餐配餐服务与独居、空巢等特殊老龄人群体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以助餐配餐服务网络为支撑,融入医疗护理、心理调适等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老龄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共同家园,让老龄人在吃上可口的热饭菜的同时,解决好健康养老问题,更好地满足老龄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监管制度化,保障老龄人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并重、行业自律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实现对长者饭堂多方位、全链条监管,保证助餐配餐安全可靠、运营服务标准规范。健全民政、市场监管和各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开展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膳食安全质量的抽样检测,建立助餐配餐服务准入退出机制。积极引导助餐配餐企业(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安全可靠的餐食供应和配送服务链,完善餐食溯源机制,从原料供应、制作加工到物流配送全程把好质量关。统一长者饭堂标识,公布服务地图,公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投诉电话等,定期听取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五年来,全市长者饭堂持续保持零事故安全运营。

  

  ■主要成效

  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助餐配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共有长者饭堂1036个,比2016年底增长了4.6倍,覆盖全市街道(镇)、社区(村),“市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全覆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的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多支撑的服务载体持续强化,多主体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力量运营占比95.8%,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主体力量。

  老龄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助餐配餐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活化利用,老龄人健康饮食得到有效保障,交际圈、社会支持网得到拓展,精神状态和心态明显改善,独居、空巢、失能老龄人关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从建设长者饭堂解决老龄人吃饭难题入手,进而以此为平台和抓手,提供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健康宣教、营养指导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社区老龄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共同家园。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推动基层卫生服务、基层党建、社区志愿服务、基层综合治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得到改进和深化,“小切口”牵动了“大改革”。根据第三方机构民意调查显示,助餐配餐服务知晓率达到95.4%,老龄人满意率超过90%。很多老龄人表示,“大配餐”服务既较好解决了他们最关心的就餐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融入社会的平台。

  长者饭堂“广州品牌”初步形成。根据第三方民调显示,超过93.15%的受访市民对广州养老服务表示满意。以助餐配餐服务为特色的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绩效考核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优秀。“广州市建立‘长者饭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被中央改革办刊发推广,列入审计署工作组5个正面典型和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10个改革典型案例,被省委深改委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持续刊发报道,点赞广州以长者饭堂为核心的养老服务成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