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老有所依”?养老产业顶层规划来了!
发布时间: 2022-11-18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

  每个人都逃不过岁月,都会老去。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国情。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迎来巨大需求,甚至形成了缺口。

  而现阶段,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养老顶层规划来了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等。

  规划中强调,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达到60%以上,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明显增长,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等。

  事实上,我国养老行业一直都获得政策的鼎力支持。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从11.6万个增加到32.9万个,床位数从672.7万张增加到821万张。到2020年,全国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床位数达到158万张。

  

  人口老龄化催生需求

  我国政策之所以一直在加码养老行业,主要是因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率超过7%的社会即为老龄化社会、达14%为老龄社会、达20%为超老龄社会。

  我国从2001年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老龄化正在加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已逼近深度老龄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考虑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均寿命提高的因素,我国未来老龄化水平将会逐年上升。老龄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必然趋势。根据OECD估计2026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2036年进入超老龄社会。

  未来随着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扩大化,我国对养老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当前行业现状

  过去,国内的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主导。由于是政府出资,环境选择通常较好,设备完善,周围通常也会有医疗机构,几乎没有什么营利性的存在。但政府能够承接的人口数量毕竟有限,普通家庭用户很难享受到。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激增,这种模式或不能够支撑。

  除了政府外,民营资本也有养老机构的建设。但民营资本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场所条件有限,发展空间不足。很多养老机构占地面积不足,老年人入住后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设施还存在缺陷。

  而这些居住对象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弱,因此需要经常就医。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使得养老院里的老年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综合来看,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龄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700万张,缺口达300多万张。

  

  未来发展方向

  从传统文化、居住习惯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来看,我国老龄人普遍偏好居家养老。但随着老龄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且子女因工作等问题无法一直照顾,因此这也就需要针对老龄人刚性需求的养老医疗护理产业。

  预计未来是专业化的服务走进社区和家庭,包括配餐送餐等。因此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向。

  虽然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不是健康老年人的首选,但“失能化”、“空巢化”以及“少子化”等现象也亦为突出。而老年群体恰好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发人群,占比接近50%,因此机构养老仍不可少,可以为那些失能半自理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近年来,受到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保险企业、医疗健康企业等,其中房地产开发商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大类型企业,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万科、保利、路劲等是房地产开发商涉足养老产业的主要代表,如路劲集团在上海的隽芳华养老院,内部不仅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有配建日常生活护理、餐饮服务、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等重点基础设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老龄人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这种以房地产商直接开发,后续运营由养老运营公司负责。全龄型社区对于入住者没有年龄硬性规定,通常依据医养结合、养生度假等理念进行建设,老年人也多以“候鸟式”居住为主,这种养老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得来说,预计未来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