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龄“清退”,困局凸显!60岁农民工靠啥养老?3种方式,靠谱吗
发布时间: 2022-11-18

  提及农民工,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城镇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农民工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底层”经济收入。长期以来,农民工以“亦城亦乡、亦工亦农”的基本特征被社会视为“边缘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既是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特有产物”,又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催生的一个“特殊群体”。

  

  第一代农民工

  农民工一般是指进入城镇或本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从本质上来讲,其身份依然是农民。自2010年起,“新生代农民工”首次被提及。按照百度百科上面的解释,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之后且户籍在乡村的新时期产业化工人。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的区别是年龄段不同、就业的方向不同,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发展潜力。

  众所周知,我国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而如果追根溯源,第一代农民工便是从80年代初进城务工,距离2021年已有近40年。与种地相比,外出打工机遇更多,且年收入翻几番。在小编的家乡,第一波打工热潮便是从1980~1985年兴起,从年龄方面来推算,当时21、22岁就进城务工的年轻小伙现如今已年过六旬,到了城镇职工法定的退休年龄了。

  

  工地“清退令”

  与城镇职工明显不同的一点是,第一代农民工辛辛苦苦在城市打了大半辈子工,到了60岁之后却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养老保障。虽然近些年来为了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危机国家不断对基本养老制度进行调整与完善,但是多数60岁及以上的农民其平均养老金水平仅仅只有2088元/年,而按照当下的物价水平,这一数字完全不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因此,第一代农民工当中的大多数依然需要继续打工赚钱,成为现阶段下的“大龄农民工”。然而,在多个城市的住建部门陆续出台“清退令”的背景下,60岁及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很难再与用工单位签订雇佣合同。如此一来,很可能要与40年的打工生涯说再见了!

  

  靠什么养老?

  外出打工遭“清退”,即意味着丧失经济收入来源。那么,在养老金“少得可怜”的背景下,第一代年过60岁的农民工又该依靠什么来养老呢?毕竟到了法定意义上的“退休年龄”,也是时候该为养老问题多考虑考虑了。对此,有社会学专家提出3点方式:

  ①互助型养老

  互助养老是专业的养老社工组织以社区、村集体为单位进行开展,并通过发起互助社进而带动低领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以互助的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据了解,目前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已经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并通过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来努力构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民养老保驾护航。

  ②以地养老

  所谓以地养老,即以“土地换养老金”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民政部对“关于农村以地养老模式的建议”的答复当中,国家明确对上海松江“以地养老”的模式提出了肯定。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咱第一代农民工可以尝试通过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的方式来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进而间接地达到以地养老的目的。

  ③子女轮流养老

  6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历经40多年的打工生涯,繁重的体力活干不动了,身体一堆堆的小毛病也开始逐渐演变与恶化了。老话讲“养儿防老”,到了这个岁数也该由子女尽孝好让自己享享清福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农村老龄人养老的一大主流,其中,子女轮流养老更是成为多数农村家庭的一个共同选择。不得不承认,子女轮流养老既能够为老年提供有经济基础的老年生活保障,又减轻了每个子女的养老压力,一举两得。

  

  总结

  当然了,甭管是互助型养老也好,以地养老也罢,又或者是子女轮流养老,目前来看均非最佳的养老模式。比如互助型养老与以地养老的模式并不成熟,子女轮流养老又会频频导致家庭矛盾等等,最佳的养老方式是年轻时按照“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或者按照政策的要求采取“一次性补缴”的办法来缴纳养老保险,这样便可以在60岁之后按月领取足额的养老金,以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试想,如果有养老金+子女轮流养老双重的保障,还怕老年生活难维持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