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爱稳稳实实新新
发布时间: 2022-11-18


  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总人口906.6万,其中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龄人口189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0.85%,人口老龄化呈加快发展趋势。

  为了让20.85%的老龄人及家庭老有所养、未来可期,我市以老龄人的养老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长春养老服务新体系,着力消解行业发展“堵点”“难点”,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

  在城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最符合市情的养老方式。2015年至2021年,我市市、区两级共投入近6000万元,吸纳51家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为特困、低保、失能、失智等10类特殊和困难老年人按每人每月200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服务老龄人对象达7000余名,累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0余万单,切实提升了居家养老保障水平。与此同时,我市在农村为全市7个县(市)区146个村1300余名困难老年人开展邻里互助养老服务,从提高居家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落实老年人巡视关爱、增加服务志愿者定期收入等三个方面,全力服务“两不愁、三保障”。

  2020年,我市争取省财政试点资金200万元,为主城区420户困难老龄人家庭提供安全防护、生活辅助等11类30余种适老化改造项目服务。今年,我市再投入市级资金260万元,为全市800户困难老龄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有力改善了居家困难老年人生活条件。

  养老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老龄人的医疗照护。我市已为85万余名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57.7万人。对失能人员,我市评估签约了98家养老机构纳入失能人员长期照护保险定点单位,有效解决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

  调查显示,当前老年群体渴望家庭和睦、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希望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对养老品质有着较高的需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两年来,我市在南关区九圣祠社区等18个社区和长春市社会福利院等16家养老机构开展文养结合试点,组织文化、体育、娱乐、保康等活动70余场。按照长春市养老事业“十四五”规划,今年投资97万元,打造文养结合试点23个,为丰富老龄人精神文化生活搭建更多平台。

  截至目前,我市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面积超70万平方米,各类养老机构达489家,其中公办机构92家、民办机构397家,养老床位4.8万张,建成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300余个,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近100家,老龄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为老”的服务更精准——这里的养老大集,网罗全方位服务品类

  在绿园区铁西街道青浦社区近期举办的一场大集上,欧美峰老年人收获满满,“我学到了许多科学喂养宠物狗的知识,比如最好喂狗粮,营养更均衡,不能喂巧克力。”老年人指着抄在纸上的一条条注意事项说,刚刚他还学会了自制营养狗粮的配方,打算回家试试。

  此次大集是绿园区倾力为老年人准备的养老服务主题大集,汇聚了40余家养老服务供应商,包含了家政、照护、食品、医疗等多种服务项目。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领域,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绿园区养老协会会长姜峰介绍,面对这一课题,绿园区及时更新观念,搭建了功能多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大集平台,连接社区资源、社会服务供应商、社工机构等,为老龄人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项目。

  养老服务大集到底是什么平台?

  “经过之前踏访,我们细化了养老服务范围,针对辖区内高品质小区、城乡交界社区等提供专场服务。姜峰介绍,像青浦社区老旧散小区较多,养宠物的老年人多、空巢老年人多,便挑选了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为老年人直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产品,同时还为老年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项目,绿园区整合辖区资源,组建养老产业联盟,引入社会组织、企业、机构,下设医疗联盟、家政联盟、宠物联盟等7支队伍,以“项目入驻、服务下沉”方式精准对接千家万户。

  下沉到社区的大集仅是养老服务的一部分,“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座谈会、联盟沙龙等活动,在相互切磋碰撞中提升服务质量。”姜峰介绍,自去年首推养老服务大集至今已举办了近20场活动,为探索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支撑。

  绿园区在实践经验之上,推出了运行机制,通过引入机制、培育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一次次的调查问卷,优选质高价廉的高性比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让更多老龄人在全方位、零距离的养老服务平台上享受幸福暮年。

  康养的品质更高——这里有艺术创作区,是老龄人的精神栖息地

  “朋友们,这是我们老年护理院的文艺队!扭起来,扭起来!”日前,在绿园区至爱老年医疗护理院院前广场,伴随着喜庆的舞曲,一群老龄人欢快地扭起大秧歌。腿脚不便的王锅有坐在轮椅上也没闲着,他笑盈盈地用手机记录下护理院老年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发的这个小视频,不少粉丝点赞呢!”王锅有熟练地操作着智能手机,这条“老龄人的快乐生活”视频被上传网络平台后,引来不少网友关注留言。

  正如网友留言那样,住在护理院里的老龄人,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在护理院全新打造的艺术创作区,一群头顶花白头发的老龄人正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有的老年人拿着水彩笔正在临摹静态植物,有的老年人专注于调和颜色进行油画创作,还有的老年人利用工具进行泥塑和手工制作。伏案静坐,绘画静心。75岁的毛桂春怎么也想不到,已年过七旬的她,还会再次拿起画笔作画。“我年轻的时候,就挺喜欢画画的。在护理院生活一年了,这个爱好也捡起来了,有时候专业老师还会给我作指导。”谈话间,毛桂春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彩笔逐一上色,绘画技巧娴熟。在该护理院,越来越多像毛桂春一样的老龄人体会着文化养老带来的精神愉悦。

  “老龄人不仅有衣、食、住、医等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些人文关怀会让他们更热爱生活,晚年更幸福。”长春市绿园区至爱老年医疗护理院院长台丽伟说,近年来,针对老龄人精神层面的不同需求,护理院通过与高校进行校企联动,成立了艺术工作室,邀请艺术教师定期到院指导,提升老龄人文化修养,让他们享受以文养老的快乐。

  从最初的简笔画教学,到如今参与全市艺术展,深藏于老年护理院的艺术工作室,成为老龄人康养的精神栖息地。台丽伟说,下一步,护理院还将支持老龄人参与文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老龄人幸福感和归属感。

  “家”的概念更多元——这里就是老年人的家,我们在老年人家里工作

  每天,赵爷爷和宋奶奶会在工作人员亲切问候中起床,在工作人员热情的带领下参加活动,在工作人员悉心专业的照护下生活,并结交很多新朋友……这是日前记者在朝阳区亲亲园养老护理康复中心了解到的一幕,这对老夫妻说,他们把家搬到了养老院。

  “最初,我们也有顾虑。因为老头视力不好,担心会不会适应不了?也担心工作人员不友善。”宋奶奶说,可从第一天踏进大门开始,他们的忧虑就被注射了一针“镇定剂”。“第一天入住时,工作人员手捧鲜花热情迎接我们,客厅电视上写着欢迎爷爷奶奶回家,看着这些字,我就被感动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的顾虑慢慢被信任与爱取代。“我们爱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爱着我们。亲亲园一直秉承‘不是长者住在我们的工作单位,而是我们在长者家里工作’的照护理念,这里就是老年人们的家。”工作人员孔维明说。

  在亲亲园,上至院长下至护理员,无一例外践行着这个理念。老年人深深地被这里的文化氛围熏染,他们会亲切地称呼工作人员为孩子,他们也开始关心“家里”的日常开销是否节俭;关注“家人”是否每天都在;关爱“家里”是否有新客人。工作人员黄颖介绍:“我们提倡家风文化,之前开展‘惜物爱人’活动,爷爷奶奶每天会在我们下班后检查我们是否做到人走灯灭。发现我们哪一位工作人员没有上班,也会关切地询问。有新长者新员工来到时,也热情迎接。”

  就这样,老年人与陌生的工作人员成了“一家人”。“从忧心忡忡到安心定居,他们早已将‘客人’的角色转换为‘主人’,这也是赋予我们养老工作本身至高无上的荣誉和认可吧!”亲亲园养老护理康复中心负责人崔维娜说。

  这边是把家搬进了养老院,另一边,住在南关区师大东电社区的吴阿姨,有事没事都爱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跑。因为她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又一个家!“我们都爱往这儿跑,有时间就‘泡’在这儿!”吴阿姨说。

  累了用专业的设备按按摩,没事还能和老伙伴们唠唠嗑,吴阿姨伸出了大拇指说道:“比我自己在家还舒心。”

  不仅养老服务项目不断增多,服务质量不断加强,养老机构的氛围也越来越温馨。这里不仅是老龄人颐养天年、休憩放松的最佳驿站,也是他们的又一个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