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友好型社区对老年人更友好
发布时间: 2022-11-18


  日前,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发布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我省共有34个社区上榜。据介绍,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是此前开展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延续,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理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有2.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7%。数据表明,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龄人日常生活遭遇社区环境“不适老”与公共服务“不友好”的情况愈发频繁。比如,老旧小区由于早期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楼梯和台阶较多,少有电梯和坡道;商场自助结算终端考虑不够周全,字体小,且操作烦琐等。

  国家卫健委表示,目前我国老龄人养老呈现为“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龄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龄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左右的老龄人入住机构养老。也就是说,家庭和社区是老龄人养老生活的两处主要场所。从这个角度看,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做法针对性很强,既凸显对老龄人的人文关怀,又传递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

  老年友好型社区“友好”与否,关键在于是不是“适老”。其实,此前各地也有一些老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小区主动进行适老化改造,对公共区域和家庭空间增加一些辅助装置和设施。可由于未能真正从老龄人的角度出发思考,特别是没有按照老龄人的习惯和能力去设计,这些改造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小区特地在楼梯转角处,为老龄人设置专用的助老折叠椅,但安装位置过高,老龄人坐上去并不舒适,也不安全。

  这次创建工作从改善居住环境、方便日常出行、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参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等6个方面着手,设计出社区层面可操作的一系列指标。显然,这有助于引导各地更好地从老龄人的角度出发,既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又重视其心理行为特点。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标准不仅注重硬件建设,也兼顾软性服务。名单中的示范社区进行了各种探索,或是引入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或是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或是组织培训老龄人跨越“数字鸿沟”,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各地推广借鉴。

  当然,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覆盖范围很大,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城市资源多一些、社区基础好一点,有的则相对少一些、差一点。我们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尊老爱老的价值理念,走访入户问需于居民,以老龄人实际需求为根本找出短板,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各具特色的老年友好型社区,让老龄人的养老生活更加安心舒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