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何遭遇“邻避效应”?
发布时间: 2022-11-18


  温州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157970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5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2108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71%。放眼当下,专业养老机构尚未普及,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方式,其中街镇、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和《关于开展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早在2018年温州就出台了《温州市关于开展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争取通过5年努力,各镇(街)均建有一所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然而部分街镇在创建养老服务中心时,遭到周边住户的强烈反对。

  为了老龄人“量身定做”的街镇养老服务中心为何会遇上“邻避效应”?记者日前走访了反对声音最强烈的南汇、五马两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功能齐全却“遇冷”,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办受阻

  有老年人文娱活动场所,健身康复器材,可以提供娱乐、康复、餐饮、临时托养等服务……记者日前在南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看到,宽敞明亮的服务中心里空荡荡的,原先设定的服务开展不了,很多器材至今还是“原封未动”。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老龄人,南汇街道聘请了专业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负责南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林曙光就是这个服务机构派驻到南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管家”。他说:“我们在养老中心的装修和设备上做了精心布置,甚至还为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设置了助浴区,老年人做完康复锻炼,坐着就能洗澡。”可是林曙光的“一腔热情”,很快就被泼了冷水。

  因为从去年服务中心开始装修,就不断有业主提出反对意见,他们通过物业传递声音:不赞成养老服务中心放置康复床,不同意开设老年人餐厅,不允许养老服务中心接纳老年人住宿……

  林曙光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说:“我们甚至都答应,这个养老服务中心不接纳托养,不开设餐饮,可周边住户还是不同意我们挂牌。”看着脚边两块孤零零的牌匾,林曙光显得很沮丧。

  如今,南汇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仍旧处于“半开门”状态。而位于瓯江路江晨佳苑2幢的五马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则从去年底装修完工后,至今被小区居民“堵门”。小区的保安称,每天早八点晚五点,总有4或5个居民自发坐在养老服务中心门前,其中还不乏老龄人。有人称养老服务中心的大门钥匙,都被“堵门”的居民拿走了。

  

  担心小区房价会下跌,夕阳产业引发“邻避效应”

  小区开设养老服务中心,为何遭到周边住户强烈反对?记者采访了解到,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在新建小区遭遇“邻避”,除了新建小区老龄人不多外,担心影响小区居住品质外,也包括担心老年人过世后,过多的“白喜事”会拉低小区房价。

  如新建成不久的白麓城阅兰庭,在市区众多住宅区里属于高端住宅,房价高,住户以新婚的年轻人居多。小区有一个属于全体业主私享的草坪公园,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住户告诉记者,当初买房选这里,就是看中小区的品质生活。

  小区内开办养老服务中心,住户反对的理由是什么?一位姓金的住户告诉记者,办养老服务中心有利有弊,好处是老龄人有活动场地,但是目前小区老年人不多。如果养老服务中心面向整个片区招收老年人,这么多人进进出出会给小区治安带来隐患。

  她说:“老年人不可能总待在屋子里,他们会到小区公共绿地上活动,而小区里的绿地属于小区业主,并不对外开放。”和金女士一样心存顾虑的住户不少,他们认为把养老服务中心设在一个年轻人聚集的住宅区,不仅影响生活品质,更会降低小区房价。

  相比之下,五马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遇到的阻力更大。哪怕五马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楼道设在小区围墙外,人员进出均不经过小区内部,同样遭到住户们的抗议。

  一位黄姓住户称,江晨佳苑属于瓦市小学江滨校区,是“学区房”。而小区2幢2楼原先是社区办公用房,如今要开办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改变了用地性质。同时,他认为养老服务中心是商业性质,哪怕不向市民收取费用,而是通过财政拨款向社会购买服务,也是商业行为。他说:“老年人活一天少一天,你在我家楼下做死人生意,我就反对。”

  

  民政、街道多方协调,养老服务中心不是“养老院”

  记者采访过程中还获悉,无论是南汇街道还是五马街道,社区级别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有不少,如南汇街道有近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街道各个生活片区。

  已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何还要再设街道级别的养老服务中心?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温州市关于开展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根据这份《通知》的要求,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指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协助做好社会养老服务监督管理,同时发挥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通知》还对街镇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提出了“硬指标”,其中就有一条“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应在300平方米以上”。

  一边是省、市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建设指标”,另一边是部分居民反对养老服务中心设在家门口的“强硬态度”。双方矛盾的焦点,街镇养老服务中心会不会变成“养老院”?

  对此,五马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想要找一块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独门独栋的建筑作为街镇养老服务中心非常不容易。街道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养老服务中心设在江晨花苑。而南汇街道则因为已经建成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了资源合理分布,不重复建设,才把街道级别的养老服务中心“落户”在新建成的白麓城。

  “养老服务中心并不是养老院,他其实是一个老龄人活动场所”,林曙光说,为了能让周边住户接纳养老服务中心,过去一年间他不断向小区居民作保证,中心只开展活动并不会留宿老龄人,但效果并不理想。

  五马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也一再解释,养老服务中心是街镇配套服务的一部分,并不具备养老院的服务功能,市民无需担忧养老服务中心变成“养老院”。

  家门口开办养老服务中心,你持赞成还是反对意见?本报记者将继续深入采访养老服务这一话题,通过其他街道的经验共享和专家学者的分析建议,一起探讨养老服务该如何破解“邻避效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