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绝不抛弃老龄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发布时间: 2022-11-18


  近日,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在曹杨新村举行“一键叫车”服务进社区试点启动仪式,意味着即使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龄人也能在家门口“一键叫车”。这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助力老龄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缩影。智能时代请不要抛弃老龄人!这是许多市人大代表的呼声,他们不断为此奔走。记者日前从市经信委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获悉,本市致力于解决老龄人智能技术运用困难,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龄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场景:老龄人可“刷脸叫车”

  急需用车却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常因打不到车而心急如焚,如今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让老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今年,上海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将“一键叫车”便民服务列为交通领域数字化转型重点课题,试点在社区门口安装服务终端设备,通过人脸识别或手机号一键呼叫出租车。6月16日,“一键叫车”服务进社区试点启动仪式在普陀区曹杨新村举行,首批终端设备正式投入使用。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一键叫车”终端加入了人脸识别系统,用户通过刷脸识别,即可发出叫车需求。同时,设备支持自动定位,乘客无需输入任何起终点信息,方便老龄人使用;用车结束后,支持现金、交通卡等传统支付方式,老年人不用担心因缺乏线上支付手段无法支付车费。根据规划,6月底前,包括以上3个街道在内的全市10个合作试点街道、镇内,以居民住宅区为主,辅以人流量较高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医疗机构等总计100个场所,将分批安装上“一键叫车智慧屏”。

  据悉,这些试点合作街镇的选择,来自上海市房屋管理局的前期调研和各区推荐选送,根据该区域老龄人比例多少、居民出行需求多少等因素进行优先度布局。

  代表呼声:数字时代要照顾老年群体

  许多市人大代表都对于老龄人的智能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市人大代表黄山明表示,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是巨大的,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但同时也把将近2亿老龄人抛在时代的末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仅有约0.97亿人。这意味着,我国还有许多老龄人仍处于互联网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搬到网上,线下办理途径不断萎缩甚至消失,因此在拥抱信息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老龄人的处境和呼声。

  “有太多的老龄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会扫健康码,不会用手机打车,不会用手机银行,不会在网上预约挂号看病,不会在火车站自助取票机取票,不会办理自助登机,不会用导航、不会查附近有什么美食。”黄山明代表指出,一些手机程序、智能化设备、网站的设计和使用等没有充分照顾到老年用户,导致老龄人与现代社会之间俨然形成一道“数字鸿沟”。

  改变:多部门携手打通老龄人“信息孤岛”

  市经信委在答复中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聚焦涉及老龄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推动解决老龄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本市重点做好数字化应用的宣传培训普及,着力构建社区“信息助力员”服务队伍,加强助力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老龄人提供家门口的信息化培训。支持相关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引入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开设针对老龄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兴趣班等,手把手地指导老龄人使用数字化产品。

  同时,本市持续开展运营商普惠服务试点,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宽带网络覆盖,走进街道和社区,鼓励企业多派技术人员参与到社区培训和系列讲座,实现老龄人数字化应用操作实践课程全覆盖。

  除此之外,本市还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适老化智慧应用开发改造,开发设计出大屏幕、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一键达等更加有温度、个性化的适老化智慧应用。围绕交通、医疗、金融、文娱、政务办事等老龄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立足老龄人、残疾人的实际生活体验,丰富满足其需求的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

  目前市民政局和经信委、市卫健委、市交通委等相关部门正在开展“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建设。该场景以服务老龄人为根本宗旨,逐步整合适老“医、食、住、行、康、养、护、询”等服务资源,协同各部门汇聚共享涉老数据、重塑优化线上线下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