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积极应对老龄化,老龄人不再是“负资产”
发布时间: 2022-11-18


  日前,“人口均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银发经济概论》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会议结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公布的数据,围绕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的自身发展规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就低生育率、银发经济、人口流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国宏教授出席会议。

  人口均衡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促进新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均有重要作用。最新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程度加重,相关应对方案的设计已势在必行。

  《银发经济概论》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胡苏云研究员认为,以往人们常常将老龄人口视为“负资产”,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趋势,发展银发经济、实现宏观上的积极老龄化,已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当前形势下,老龄化社会机遇与风险并存,需要前瞻性地设计与银发经济关联的产业生态体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提出,作为银发经济的核心内容,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有望成为“新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在“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增进“人力资本红利”。他认为,应按市场规则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建江研究员对“七普”数据中公布的“3.76亿流动人口”进行了剖析,认为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巨大、类型多样、流向多元,现有的“农业转移流动人口市民化”已不足以涵盖。除了需要进一步关注“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市民化外,还应关注“由城市到乡村”的流动人口市民化,以及“由城市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市民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流动人口进行“居住地登记”并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城区、郊区、新区等实施差异化落户政策等途径,逐步达到我国全体公民都能在经常居住地获得公平可及和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为基本内容的市民化待遇。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通过对“七普”数据的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过顶峰,人口红利窗口进入快速收缩期。他提出,可以通过年龄刻度密集化,对不同年龄阶段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对于老龄人口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老龄和高龄,老龄人口就是银发经济的主力人群,可以进一步开发老龄人口红利,减缓社会养老压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邓智团研究员作了“从七普人口流动变化看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发言,认为“城兴人、人兴业”是服务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发展逻辑,场所品质或城市舒适性成为吸引人口和集聚人才的关键因素。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要让要素“流得出”,也要让流进来的要素“留得住”。

  周海旺、庄渝霞、杨传开等也在会上作了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孙常敏作会议点评。本次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社科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上海市人口学会、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协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