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成我国基本国情,专家“低水平广覆盖”不是公平
发布时间: 2022-11-18


  日前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人口老龄化成为基本国情,意味着“老龄化”这一概念将会从不同维度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专家表示,围绕这一基本国情,接下来国家或会建立健全诸多相关政策。

  

  老龄化“扑面而来”政策调整尚存时间窗口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举行发布会上,宁吉喆表示,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2.51和2.72个百分点。”宁吉喆说。

  他表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更像是‘扑面而来’。”刘远立对记者表示。

  刘远立是国务院参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我国老龄化、老龄人口健康等问题。

  他表示,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结构尚处在“年轻老龄化”时期。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龄人口占55.83%。

  刘远立预计,预计到202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14%,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40年老龄化水平突破30%,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超过高收入国家,达35.1%。

  “年轻老龄化”意味着,部分老龄人属于活力长者,而非病残长者,仍然有一定劳动能力。宁吉喆表示:“这些低龄老龄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老龄化”也给官方完善老年健康政策顶层设计,以及解决政策碎片化、不成体系等问题留下了时间窗口。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老年健康服务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应对“挑战大、问题多”的现状,应该“补短板、建体系”。

  增加活力长者占比降低人力资本折旧率

  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

  “任何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健康问题。”刘远立表示。“未富先老”状态意味着在人口红利下降、社会养老成本提升的同时,由于社会财富总量并未像发达国家那样多,社会投入养老的资源、资金绝对量会偏低。

  2019年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指出,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刘远立此前曾解释,“健康老龄化”的核心理念是老龄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

  他介绍,一方面,应该通过积极的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养结合的推进和保障体制的健全让病残障者控制病情进展、减轻家庭负担、获得更优的生命质量,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且老有所尊。努力使老龄人口成为活力长者,减少病残长者数量。优化老龄人口结构。

  刘远立表示,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为老龄人提供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其次,提升老龄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通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可极大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此外,这些措施的实现会增加健康活力的老龄人口,带来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降低,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刘远立说,应科学看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全面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老年友好环境,使老龄人及其家庭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老龄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病残长者生活难题补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短板

  健康是保障老龄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国家卫健委2019年曾表示,我国老龄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龄人平均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患病人数接近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龄人超过4000万,老龄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

  而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即病残长者,在长期照护方面的社会需求一直旺盛,但供给侧却相对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院建设都处于尴尬境地:老龄人不愿意入住、护工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养老机构盈利能力差甚至难以为继。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应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制度。

  “未来中国老年人90%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中国式养老模式是90+7+3。”刘远立表示,在社区和居家养老,符合养老传统和我国实际。

  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也表示,我国的老龄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所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放在居家和社区。

  为了匹配目前的养老照护需求,近几年,国家明确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曾表示,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重点向居家和社区倾斜,在医疗卫生方面,重点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另外,王海东表示,将重点加强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加强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在农村统筹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村卫生室和农村幸福院的资源,统筹规划,毗邻建设,融合医养结合服务。

  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为解决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涉及老年健康的政策已密集出台。

  国家卫健委2019年10月25日公布了由其牵头研究起草,并联合民政部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天后,10月28日,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容纳老年公共卫生服务、照护机构发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等诸多政策。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龄人,对居家医疗服务需求非常迫切的情况,2020年底,国家卫健委还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

  对于国家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刘远立认为,这体现了相关部门针对以往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低效问题勇于开拓创新的担当。

  他补充道,相关保障与服务必须在制度设计、实际操作等层面形成联动,融合发展。

  对于如何联动发展的问题,刘远立在5月21日的2021健康界峰会之中国健康财富大会上表示,应该创新发展筹资的支付制度。

  “必须明确谁来买单,否则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将是空中楼阁。”刘远立表示。

  他说,如今建立公平高效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共识,但必须澄清一个命题:“低水平广覆盖”不是公平,这种模式只是表面公平,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他表示,真正的公平是按需分配。因此刘远立建议,要建立基于“双评估”即功能评估与经济评估的基本长期照护的社会保障制度。刘远立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低保政策中经济能力评估的经验、办法与智慧,先救急、救穷,然后再逐步发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