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养结合探新路
发布时间: 2022-11-18


  老龄人群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高、资源消耗大,然而“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却是当下养老服务的一大难点。医与养,如何从“两张皮”变成“一体化”?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正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养老机构转型成为医养结合机构是必然趋势

  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8.1%。“十四五”期间,60岁及60岁以上老龄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人,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中,我国也首次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从我省来看,2015年,全省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例是14.45%,之后的4年分别达到15.06%、15.73%、16.30%和16.76%。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把医与养“两张皮”变成一体化,探索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正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病区副主任、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毓锋表示,很多养老机构希望能够转型成医养结合机构。对于医养结合机构的设置问题,2020年,太原市卫健委出台了医养结合机构和医养结合居家的实施标准,也为医养结合机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模板。养老机构转型成为医养结合机构,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白明芳介绍,我省近年来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医中有养模式,一种是养中有医模式,一种是居家医养模式,一种是医养结合综合体模式。

  “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受到许多家庭青睐

  “离家不离亲”的养老模式是老龄人更乐于接受的,就是让老龄人不必远离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因此,一种叫做“嵌入式养老”的服务模式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这种嵌入社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既能够让老年人们就近养老,又不耽误子女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道双一社区引入的这种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两年多来,已经累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上千人次。除了可口热乎的一日三餐、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老年人们还能在这里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社区在嵌入养老机构的同时,把卫生服务站也嵌入进来。和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和医疗机构合作,定期巡诊,为老年人们做专业的健康评估。

  白明芳说:“当前,我们的养老服务格局是‘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龄人居家养老,7%的老龄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龄人在机构养老。也就是说,我们嵌入式的养老机构能够为97%的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杜毓锋表示,这种嵌入式的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可以改善老龄人的养老生活。老龄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娱乐,可以很好地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也是一种健康老龄生活的模式。

  白明芳介绍,在公建民营这种运营方式下,“太原模式”受到推荐。即:政府提供场地,财政给予补贴,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政府提供场所和政策扶持,并进行监督,机构负责日常运营,为老龄人提供服务,社区主要是配合政府做好日常管理,团结宣传凝聚发动群众,也可以为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各种便利。

  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

  我省提出要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抓好民生工作,围绕“一老”,将在全省推广太原市社区居家嵌入式养老模式,同时继续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网点建设,把社区养老站点办成家门口的托老院。

  去年12月,我省公布的《关于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规划设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一是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应将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内容,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结合实际分别与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二是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设置养老床位,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三是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另外,《意见》还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

  对于不少老年人而言,虽然退休后有养老金,但是一旦生大病,甚至出现失能失智,仅靠养老金和普通医保恐怕很难解决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如何设计、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养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晋城市医疗保障局医药和待遇保障科科长赵艺嵘介绍,晋城市目前推行的长期护理险参保范围是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重度失能人员可自主选择机构护理或居家护理,发生的护理费用不设起付线。对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重度失能人员居家自主护理,每人每日定额30元,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全额支付。实施以来,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保障对象个人和家庭的照料负担,切实提升了重度失能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宁疗护”让重病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养老时光

  养老院里能看病,而在医院里也能养老。我省一些医院正在尝试推出养老服务,收治高龄、病残、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临床治疗、医学康复、长期照护、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护理服务。2019年,太原市被确定为“安宁疗护”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杨磊介绍,科室里有几个“安宁疗护”病房,这些病人大都患有呼吸道功能衰竭、癌症晚期,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主要是以减轻痛苦、舒缓身心为主,不给予过多药物和医疗的干预。记者采访中看到,这里的老年人虽然罹患重病,却能够在医护人员、心理医师的精心呵护下,坦然面对每天的治疗过程,并能够有尊严地、安详地享受养老时光。

  杜毓锋说:“这个就是‘安宁疗护’。‘安宁疗护’在有的地方也称舒缓医疗,它主要针对的人群就是疾病终末期的患者,主要是两大类型,一种就是老年临终患者,还有一种是肿瘤的晚期患者。‘安宁疗护’对患者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一方面是对于其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供人文关怀,让患者能够很安详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杜毓锋表示,如果要把“安宁疗护”真正推广开来,首先是解决理念的问题。很多老龄人和家属接受不了“安宁疗护”,在老年人临终的时候,宁愿选择将其送到医疗机构。“安宁疗护”现在实施起来也有很多的困境,收费高了可能没有人参与,收费低了的话,又难以维持。所以,“安宁疗护”合适的模式目前也正在探索中。英国是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在“医养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分享呢?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社会护理高级讲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员马丁·帕特里奇博士介绍,通常有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是社区的关怀,一种是让人居住在有完整配套支持的机构。通常由政府部门出资,也有个人出资,但前提是要经过评估,地方政府出资接近50%,或者综合考虑后得出结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现在,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龄人群医保覆盖率均已超过了98%;各类养老机构和医疗设施的数量也在稳步增加。要让老龄人过上高质量的老年生活,还需要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跨越。

  家庭医生:老龄人健康的“守门人”

  一大早,太原市亲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签约医生余芳就带着护士来到了社区居民97岁的曹奶奶家里。在亲贤社区,像曹奶奶这样即将迈入百岁的高龄老年人有7位,余芳每周都会到他们家里进行家庭随访。这些“家庭医生”既是贴心的朋友,又是健康“守门人”,很受老年人们的欢迎。

  在亲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居家有保健、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居家有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病区副主任、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毓锋介绍,家庭医生主要是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医生概念,家庭医生对老龄人是一个整体的服务,包括老龄人健康的时候进行健康宣教、体检服务,当老龄人患病的时候帮助其进行初级诊疗,在老龄人疾病恢复期再继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相应的管理。具体来说,家庭医生主要为常住人口65岁以上的人群提供一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而且在体检以后一个月之内,家庭医生会反馈体检信息,并且进行适当的健康指导。家庭医生还负责建立健康档案,对老龄人群进行慢性病的管理。

  家庭医生不仅可以让社区居家养老更加安心,也可以把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这样的基本服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这样的话,一方面为大医院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老龄人看病也更加便利。

  杜毓锋说:“家庭医生是老龄人的健康‘守门人’,其职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医生对其所负责的签约的老龄人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就是指除了对疾病的了解之外,应该对老龄人的营养状况、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并且为其提出适当的指导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远程医疗,家庭医生除了可以给老龄人一些指导之外,还应该通过远程医疗机构或者上级医院,给签约的患者提供更方便更合适的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村卫生室”:农村养老不发愁

  相较于城市,农村由于青壮劳动力外流而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省出台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行动计划(2019-2021)》就是要着力解决农村老龄人居住分散、生活条件差、养老能力不足等问题。到2021年底,全省要建成农村老龄人日间照料中心7000个,建成区域性养老中心100个,建成中心敬老院200个,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超过500个,基本上满足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到2021年底,全省50%以上的日间照料中心、60%以上的区域性养老中心和中心敬老院由社会力量运营,使社会力量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主力军。

  昔阳县西横山村的老年人们说,白天大家在日间照料中心聊天放松,中午在这里吃饭,晚上回自己家也就几分钟的时间,有个头疼脑热的,卫生室就在照料中心隔壁,大夫随叫随到,非常方便。在昔阳县,各村推行的这种“日间照料中心+村卫生室”的医养结合模式,让老年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家门口就有了保障。昔阳晋祥养老院有250多位老年人,是一所接收农村五保老年人和其他社会老年人的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院内不仅开展丰富的老年活动,专门的医务室、药房一应俱全,医护人员全天值班,还和县级医疗机构联网接轨,老年人不出院就可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昔阳县的做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推行“日间照料中心+村卫生室”的居家养老模式;另一种就是把原来分散居住、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管理,实施区域性的养老集中供养工程。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白明芳认为,实行集中供养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服务的质量,又便于管理,还能够降低运营的成本。围绕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做文章,可以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到一块,更好地为老龄人提供服务。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独居的留守老龄人比较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建议市场主体大力到农村投资养老服务。

  在推进农村医养结合规划方面,杜毓锋认为,在农村要建一些敬老院或者医疗机构的时候,尽量将其设计在一起,毗邻建设,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实施医养结合。对现存的一些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扩建,增加一些养老设施。另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尤其是一些风景优美的农村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这样也可以促进农村养老的发展。

  医养结合:人才瓶颈怎么破

  除了硬件设施的普及和各种健康养老方式的推广,养老护理人才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老龄化程度加深相矛盾的是,目前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各类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缺口比较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一掣肘问题呢?

  去年5月,山西文旅康养集团与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订单式培养专业的医养结合护理人才,希望缓解目前养老产业进入快车道,而养老从业者却严重短缺的困境,为养老医护人才提供系统化的培养路径。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们国家失能老年人将达到6800万人,如果按照国际上失能老年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至少需要2000万的专业护理员,而目前我们各类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不到50万人,持证人员还不到2万人。白明芳说:“这也是老龄人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相信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十四五’期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在养老服务需求侧的刺激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业,会有越来越多的护理员持证上岗。”

  杜毓锋认为,首先,希望能把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卫生健康和养老服务的规划里,鼓励一些相关的职业院校或者是中专院校,把这些相关的专业纳入到教育行列。其次,尽量鼓励医务人员能多点执业,也可以鼓励退休的医务人员,还有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医务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里进行指导和工作。第三,在医养结合机构里工作的医务人员能享有跟在其他医院里的医务人员一样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政策,尽可能提高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英国政府积极鼓励智能养老产业发展,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社会护理高级讲师、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员马丁·帕特里奇博士介绍,英国有一种护理方式特别好,它是疗养院和养老院的结合,人们可以在这里满足各种护理需求,例如,各种日常需求和医务护理。其中,智能设备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模式可以为老龄人提供持续性的服务。英国许多大型社区,都开设了这种持续护理疗养院,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流行,也值得推广。“一切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现在的发展也非常快,我对未来双方的合作持乐观态度。”马丁·帕特里奇博士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