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我省将评选36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00个全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3月22日,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我省目前转发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首批创建的100个“陕西省老年友好型社区”中,组织申报36家为国家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并在全省再评选表彰100个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决定今年评选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按照《全国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记者对老年友好社区的主要创建条件和标准进行了梳理。要改善老龄人的居住环境

  《标准》要求:社区对独居、空巢、失能(含失智)、重残、计划生育特殊老龄人家庭用水、用电和用气等设施,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或入户排查;对老化或损坏的,要及时改造维修,并排除安全隐患。要完善老龄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对老龄人家庭空间布局、地面、扶手、厨房设备、如厕洗浴设备、紧急呼叫设备等,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和维修,降低老龄人生活风险。营造卫生清洁、空气清新的社区环境,鼓励和协助老龄人实施垃圾分类回收。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农村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龄人家庭,实施老龄人住房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出行设施要完善便捷

  要加强老龄人住宅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老龄人口、残疾人口比例高的老旧小区,要增设电梯、坡道、休息座椅等。普及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在老龄人集中活动的场所附近,要设置公共厕所,有条件的社区要设置无障碍公共厕所,并配置紧急呼叫设备。社区要保证步行道路平整安全,照明设施要保持老年人安全通行的亮度。社区道路系统,要保证救护车辆能停靠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处。农村社区要设置有休息空间和座椅,在老龄人主要活动场所的临空侧,要设置栏杆和扶手等安全阻挡设施。3月21日,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蔺全锁一行在潼关县秦王寨社区调研指导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

  社区服务要求便利可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符合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相关要求,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为老龄人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等居家老龄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并增加康复、护理床位,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支持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为失能老龄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大力宣传老年健康核心信息、失能预防核心信息和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等健康知识。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定期探访独居、空巢、失能(含失智)、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龄人。以多种形式为社区老龄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代购、康复护理、紧急救援、康复辅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持续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抚慰、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老龄人防诈骗知识与技巧宣传教育工作。为老龄人提供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鼓励邻里乡亲为留守老龄人提供关爱服务。

  社会参与要广泛充分

  引导和组织老龄人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社区开展与老龄人相关的服务项目或活动时,要充分听取老龄人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社会组织,实行老龄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积极开展社区“银龄行动”,支持老龄人广泛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教科文卫等事业。鼓励老龄人自愿量力、依法依规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成立社区老年文体团队,方便老龄人就近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鼓励社区自设老年教育学习点,满足老龄人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要帮助老龄人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老龄人致富增收。

  孝亲敬老氛围要浓厚

  对社区老龄人开展积极老龄观教育,引导老龄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增强老龄人的自尊、自强、自爱意识。倡导全体社区居民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龄人和老龄生活,积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对“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评选表彰“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强化子女的尊老敬老意识。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要对其开展批评教育。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培训及服务,提高失能老龄人照护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履行好家庭照料职责。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老年友好型社区理念宣传活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及地方老龄人权益保障法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加强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适老化设计与开发。鼓励智能健康养老产品进社区进家庭,为开展居家照护、医疗诊断、健康管理等提供远程服务及技术辅助服务。帮助老龄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产品和智能技术的使用,缩小老龄人群与青年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在老龄人高频活动场所,要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支持设置公共电脑室,方便农村留守老龄人与子女视频联络。此外,《标准》还要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以老龄人服务为主的社会工作者,逐步增加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财力投入。作者:陈太富张树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