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东路街道把老年日托所升级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发布时间: 2022-11-18


  “本来一天就买买菜帮孙女烧顿晚饭,没其他事,现在白天有事情做了。”70岁的陈阿婆坐在沙发上,双脚放在微循环律动机上,“坚持活动一个月,现在两条腿轻松多了。”

  4月1日,试运营一个月的南京东路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正式开放。2020年,“民政+体育”两个部门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推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项目。作为上海首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南东长者运动之家与平望老年人日托所、助餐点功能叠加,成为上海市首家以“医养结合、体医融合”为特色的老龄人健康日托所。

  多来运动,可少跑医院

  暖色调的空间,让老年人们一走进来就心情舒畅。去年底改造完成的南东长者运动之家和传统健身房不同,将室内空间规划为体质监测区、有氧锻炼区、等速肌力锻炼区、微循环促进区、综合干预区和休闲交流区六个区域,为老龄人提供健康检测、科学指导、器械锻炼、健康讲座、运动方案制定、慢病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专业服务。

  南东长者运动之家由尚体乐活运营,运用智能化场景。来到这里运动的老年人首先要进行AI智能体测,生成完备的体测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健身指导。每个老年人都有一份健康档案,可进行运动前后的数据对比。

  61岁的倪阿姨之前没有健身习惯,一番AI智能体测后急了,“说我比标准体重重了20斤,我该怎么锻炼啊?”健身教练小刘了解到倪阿姨的膝关节曾发生过骨折,推荐她进行有氧锻炼、等速肌力锻炼和微循环运动。

  有了目标,倪阿姨劲头上来了。从南东长者运动之家3月试营业开始,她每天上午2个小时,雷打不动前来锻炼。“跑步机上走走,自行车骑骑,还有律动沙发上坐坐。现在爬楼梯膝关节也不痛,还治好了便秘。”还有几位老年人反映,多来运动可少跑医院,微循环运动之后,失眠也有所改善。

  同一社区,一站式养老

  南京东路街道有常住人口6万,其中老龄人占42.67%。在南东长者运动之家,99元一张月卡,老龄人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公共体育服务。目前年龄最大的会员89岁。

  南京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是社区养老场地复合利用的创新试点,是“体医养”融合的养老新阵地。原本,这里是一间老年人日托所,有8位老年人日常在此吃饭、午睡;另外有一间活动室,给老年人做做手工。现在通过改造升级,专为老龄人度身定制的健身房可以辐射周边老年群体,弥补健身设施的不足。

  会员大多是弄堂里相熟几十年的邻居,一边锻炼,一边可以拉拉家常。有几位阿婆平时在家一个人,到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后,除了体验专业的健身器材和科学的健身指导,这里还有会客厅氛围,提供各类日托所活动。独特的社交功能缓解了“失独”和空巢老年人情感孤独的问题。

  一份德兴面馆的专属菜单,吸引了老年人注意:辣酱面15元、素交面15元、焖蹄面17元、爆鱼素交面18元,比堂吃还便宜。为方便老龄人就餐,南京东路街道升级老年助餐点,与社区企业德兴面馆商谈共建合作协议,制定适合社区老龄人,且价格低于市场价的特供菜单,让老龄人能享受更加优惠、健康的美食,在同一空间得到“一站式”健康养老服务。

  坚持锻炼,医疗支出减少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作为健康养老的创新项目。市民政局每年拨出一部分预算用于本市各街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硬件设施配备。目前,市民政局和市体育局正在合作制订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建设、评估标准,以保证为老龄人提供安全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标准有望今年上半年出台。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刘慧娟介绍,目前不少街镇在积极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南东长者运动之家很有特点,将老龄人的运动健康、日间托养和助餐服务等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整合在一起,这对其他街镇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有借鉴意义。

  数据显示,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2020年达到83.67岁。市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学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老龄人健身需求旺盛。市区两级公共体育服务如何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提供“定制款”服务,由尚体科技首创的乐活空间老龄人健身房也成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标准化建设的模板。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说,2020年在杨浦进行试点跟踪长期锻炼的老龄人,样本数据显示,老年人坚持锻炼一年后,医疗费用支出减少30%。今年,还将在全市范围增加样本量,论证科学锻炼对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作用。

  据介绍,2021年上海将建成不少于3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每个区至少新建1家。到2025年,上海将建设100家左右体医养融合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