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年轻型转向老龄化,社会体系需要适老化改造
发布时间: 2022-11-18


  预计到2025年,浙江省老龄人口将达1500万,到2030年,每3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据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近日,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负责人,他从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社会变革角度出发,谈了对老龄人权益保障的几点看法。

  由于人口结构深刻变化,我们正在经历从年轻型社会向老龄社会的加速转变,而人们普遍还没有做好这一准备,导致老龄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老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老龄人的诉求快速增长,侵害老龄人权益的案件也时有曝光,就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40年前,一位年轻人住进了崭新的6层楼房,每天高高兴兴地爬楼梯进出。今天,房子老了,他也老了,发现那熟悉的楼梯爬不动了,想给老楼装个电梯,成了很多老龄人的期盼。

  这个例子生动说明了年轻型社会与老龄化社会的差异。过去,我们建立起一套适应年轻型社会的成熟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但现在,这一体系与“膨胀”的老龄人口形成了矛盾。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是顺利过渡到老龄社会的关键。

  老龄人由于体力、智力衰退,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越来越弱。在老龄人口规模不大的时候,这一问题并不突出,对老龄人的生活照料和权益维护,大多由家庭、单位内部来承担。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以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推进,老龄人权益保障正在迅速上升为社会课题。

  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完善涉老政策法律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一套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老龄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对于家庭内部、社会基层的涉老纠纷,社会力量也不容忽视。村(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老娘舅”等,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老龄人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同时,我国传统孝道文化底蕴深厚,通过评选表彰孝亲敬老典型、加强家庭建设树立良好家风、广泛开展敬老助老活动,都有助于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形成爱老助老的社会共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健全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让老龄人诉求有人听、困难有人帮、权益有保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