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做好社区养老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社区养老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队伍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在社区做好养老大文章?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河东区副区长丁梅: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进阶

  丁梅关于社区养老的建议,概括为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体系不完善”,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由“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转型、提升,加强各项扶持政策的整合,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引导上下游企业合力抱团发展,逐步形成聚集发展效应,构建养老服务全产业链。

  二是聚焦“信息不畅”,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区域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明确平台搭建、管理服务和数据统计标准,实现与养老机构、日照中心、老年人家食堂、为老服务企业的数据对接和实时共享。

  三是聚焦“功能不强”,提升基础设施和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区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建设。面向居家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服务,建立常态化居家探访制度,对老年人慢性病、急症、居家安全动态监控。

  四是聚焦“力量不足”,加强服务队伍力量。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组建“智囊智库”,为养老工作建言献策、把脉问诊,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专业服务队和助老志愿服务队,增强为老服务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政府引导,开展老年友善服务

  黄改荣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社区的责任是提供场所、加强监督。以社区为主导提供助餐、助浴、助乐、助学、助医等老年友善服务场所,以股份形式或低价租金提供给运营商,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对老年友善服务场所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予以监督。

  做优做好社区养老服务,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引导。政府可以给予社区老年友善服务运营商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鼓励社区青年和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积极提供志愿服务或成本较低的老年友善服务,倡导社区居民互帮互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对老年友善服务提供补贴。以社区为实施平台,开展居住小区内嵌入式的老年友善服务,引导辖区内的老龄人在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上预约老年友善服务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欧宗荣: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欧宗荣认为,要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的每个社区都有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都有功能齐全的老年照料中心或老年服务综合体;保障新建居住小区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要求,推动各地既有居住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

  欧宗荣表示,做好社区养老服务,要加强整合各方力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比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广泛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持续深化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新模式。

  欧宗荣强调社区养老中人才的重要性,建议持续推动社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服务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和岗位津贴等制度,实现养老护理员“进得来、留得住、稳得了、干得好”。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

  张琳认为,各地应鼓励整合城区养老机构,以核心机构为主体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要求核心机构整合养老服务供应链的上下游资源,引导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专业的养老院构建养老服务供应链,连锁发展,形成品牌经营、业态融合。连锁经营后,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实现集中供餐,可集约资源、节约成本,如医生巡回诊疗等成本都可以在供应链上分摊,从而减小日间照料中心的经营压力。

  张琳建议,为日间照料中心明确基本服务内容、建立考核认证标准,同时,在提供老年餐桌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将送餐、助浴、慢病管理、基础医疗服务、居家服务协助、退休规划等纳入服务范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