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民生礼包,厚筑保障之堤——2021年地方两会养老工作亮点纷呈
发布时间: 2022-11-18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改善生活品质,各地各级党委、政府不断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务实功、求实效,持续发力改善民生。记者梳理2021年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事关亿万老龄人和家庭的养老服务亮点纷呈,一张张民生成绩单背后,无不彰显了民生事业发展的温度。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养老服务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围绕“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各地政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交上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

  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提高长护险评估、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上海市新部署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朝着精准化、精细化阶段迈进;

  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养结合”幸福养老新模式;

  江西省成立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四川省今年将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

  贵州省将继续实施“银龄计划”和“黔医人才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青海省今年将新建、改扩建30个农村幸福互助院,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

  增加养老床位建设,社会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大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力度,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各地精准聚焦,抓铁留痕,不断满足亿万家庭的养老期待。

  康养产业激发转型发展新动能

  银发浪潮下,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潜力巨大。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康养产业市场规模约达7.7万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高达20万亿元。不少地方正以激发市场需求为突破口,“十四五”期间立足把康养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山西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机构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山东省致力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

  黑龙江省抢抓机遇,发挥综合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体育、时尚、健康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贵州省围绕打造全国养老基地和国际一流康养目的地目标,积极探索旅居养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生态贵州”“多彩贵州”“避暑养老胜地”等品牌,建成一批养老产业示范基地;

  海南省提出开展包括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等在内的健康海南18个专项行动;

  河北省提出要拓展教育、康养等服务消费;

  安徽省提出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培育康养家政托育等服务消费。

  新常态下,康养产业已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各地政府积极拓宽新思路,大力发展康养产业,谋求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养老服务新突破。

  从“住有所居”走向“住有宜居”

  民以居为安,对于广大老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功能的退化,住在没有电梯或者楼层较高的老房子里,无疑会产生诸多不便。目前,不少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老旧住宅不能满足老龄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对此加以关注,加大力度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老楼加装电梯的惠民工程,广大老龄人有望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山东省2021年将开工改造棚户区12.3万套、城镇老旧小区60万户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6万户;

  湖南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万户,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135个;

  四川省今年将致力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新改造6000个城镇老旧小区。

  与以往单纯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计划相比,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更突出“城市更新”、商业物业改造、对老旧厂房的转型升级、适老化改造等系统概念。

  “利用老旧小区闲置资源建设养老设施,建设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和养老驿站,可以更方便地为空巢、失能、高龄、失独等老龄人提供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也能延伸到居家社区上门服务。”北京市人大代表施颖秀提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闲置资源优先用于养老,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和细则。

  “老旧小区改造不能只有硬件环境的改善,还要综合考虑社区安全、养老、托育、文体设施、便民服务等需求,真正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江苏省政协委员陆一也建议,各地把老旧小区完善类和提升类的改造内容作为明确的目标给予一定的量化要求,确保老旧小区改造的深层效果。

  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发展成果共享

  扫不明白的二维码、搞不清的线上办理、看不懂的数字电视、玩不转的智能手机……自去年疫情以来,老龄人遭遇“数字鸿沟”的窘境备受社会关注。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龄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老龄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龄人的基本需求。2021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不少地方聚焦此问题、与时俱进。

  北京市提出:要解决好老龄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创造普惠便捷的智慧生活服务;

  上海市提出: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龄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浙江省提出:推进数字化改革,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方便老龄人等特殊群体办事;

  湖北省提出:着力解决老龄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帮助老龄人融入智慧社会;

  四川省提出: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

  时刻考虑到老龄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让科技保持人性的温度,让老龄人融入“智能时代”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成为政府、企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从各地两会涉及养老服务“工期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党委、政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民生承诺转化为切实的责任与担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