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分钟居家养老”有了这个新做法
发布时间: 2022-11-18


  徐兵是上海金福连锁养老院董事长,做养老十余年,最开心的事是每当走进自己的养老院,老年人们会热情地打招呼:小老板,谢谢你啊!“我总说不用谢我,你们付了钱的。”收了钱,还收获感谢,让徐兵体会到做别的产业时从未有的温暖,而如何让这个行业实现规范有序良性发展,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这些年,徐兵在养老一线发现的真问题成为他参政议政的“源头活水”,他围绕养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像一部连续剧一样持久深入。

  特殊年份,不一样的履职

  2020年,徐兵的手机里多了很多微信群,委员们面对面的履职少了,集体讨论少了,但即时沟通更多了,对徐兵来说,“调研”也一直没停。

  疫情给养老院的日常交流、消毒防护都带来变化,身为董事长的徐兵在自己的5家养老院轮流坐镇。“只有亲自到了养老院,亲耳听老年人和家属讲,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需求,毕竟有些话他们不一定能和院长讲;有的家属要求很多但也未必都合理,我亲自沟通,又能为工作人员减轻一些压力。”

  年初,因为疫情防控需求,养老院限制每天探望人数、规定探访路线和地点,很多老年人和家属不习惯,闹出很多不愉快。徐兵安排养老院为老年人们开通线上视频服务,还通过培训,让80多岁的老年人也能简单使用智能手机;疫情发生后,不少做社区养老的同行抱怨“社区防控做得太好了,养老工作人员都没法上门,徐兵和多位委员提出凭健康码进出社区的建议;疫情让社会上不少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徐兵感同身受,及时建议适当减免租金助企业渡过难关……

  养老难题,年年不同

  养老行业长远发展面临的问题一直是徐兵关注的重点。前年,针对上海中心城区养老床位紧张、一些失能老年人因承担不起费用进不了养老院,他提出“聚焦失能老年人优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提案;去年,考虑到上海养老资源日趋稀缺紧张,而且有的老年人因生活习惯也不愿进养老院,他想到了虚拟养老院的概念,尝试把养老院延伸到家里;今年,他根据参与运营和实际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螺蛳壳里做道场”,提升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效能。

  嵌入式养老,规模小而精,既解决传统养老机构用地难,又因离家近而更易为老龄人接受,是适应超大城市养老服务发展需求的创新探索。如今,上海各区按照“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的要求布局设施,既设立“集成式”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又推出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养老服务网织得更细密了。

  但共性问题也不少。“一是床位周转率低。”长者照护之家兼具长期住养照料和短期托养照料两种功能。而从实践中发现,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周转非常困难——在需求端,老年人一旦住下,往往不愿意再离开;从供方看,一些区对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没有周转要求,有的机构运营方为了便于管理、降低成本,也倾向于不周转床位。

  “二是邻避效应明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因为要设置在社区中,在建设运营前受到的邻避效应甚至要比其他医疗、养老类型的机构更加明显,也不乏一些所有手续均合规的项目,因居民反对迟迟不能动工建设或开张运营。

  最近,上海在推家庭照护床位试点,为居家老年人提供“365天,24小时照顾,有紧急情况15分钟到达”的专业服务。在一些人看来,辗转往返各个点提供服务的成本不低,难赚钱,但徐兵愿意尝试。在他看来,这项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又能降低服务综合成本,一旦成功,对全国大城市解决养老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做养老,关键在人

  作为一名搞建筑起家的企业家,徐兵深知养老不是一个快速回本的领域,对于直接服务老年人的一般从业人员,这更是一份需要爱心和坚持的工作。他希望社会对养老能多一点理解。

  徐兵开养老院十余年,也看过不少寒心事。一位护工照顾老年人四五年后,和老年人成了朋友,家属也认可,曾送来锦旗感谢,但因为一次意外摔倒,家人立即翻脸,开口说要几十万赔偿,还对护工及院长口出粗言。“老年人久坐站立时容易摔跤,有的家属很理解,觉得在家里也会发生,老年人没事就好;但有的家属会不依不饶搞事情,让工作人员很灰心。”与此相对应,有的老年人坐着容易摔倒,护工用专门的束腹带按规范帮老年人固定一下,不理解的家属一看就说这是把老年人绑起来了,拍照上传到网上,引发各种非议甚至攻击。

  “我们严格杜绝虐待老年人,但对于一些专业的处理,以及无法避免的意外,也需要家属、社会给予理解。”徐兵很着急,他直言理解是对养老从业人员最大的支持。养老行业本身就很微利,恶劣紧张的关系,会让投资人、从业人员都不想做养老,不敢做养老。

  


微信